探索慈悲之巅民间宗教实践中的中国智慧
探索慈悲的最高境界:民间宗教实践中的“中国”智慧
在深邃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陈进国,以其对民间宗教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卓越成果,开辟了一片新的学术天地。他的新书《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近期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不仅融合了深刻的理论反思与丰富的田野资料,还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从“济世度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活跃于闽粤赣诸省、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华人社区的生机勃勃的宗教实践。
要真正理解什么是实践中的中国宗教,我们必须从民间宗教出发。然而,多样的信仰现象往往被视为荒谬或迷信,被主流叙事所遮蔽。在现代化过程中,又被西方-东方、科学-迷信等对立所掩盖,因此,对于进行当代宗教研究,我们需要既有理论支撑又需洞察各种定义背后的隐含意义和自觉性。
《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提出了“济度宗教”这一概念,将“救世”、“救赎”、“救劫”、“济”、“度”等理想进行辨析与整合,为理论统合与创新提供了重要见解。这一概念聚焦于明清以来的本土创道运动,其特征体现在治身、济世、救赎等性质相互贯通之中,即凡而圣(濟)、超凡入圣(度),兼顾此岸与彼岸、世俗性与神圣性;生活与信仰、身体与精神相结合。
晚清以降,济度宗 教更显得具有鲜明特色,此一概念通过理想意义来统合宏观、中观及微观层次,与西方理论并列,同时也超越了单纯形态描述,对理解五花八门民间实践提供了共同平台。例如,无论是理学道德会还是同善社,他们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讨论共同时代课题及其应对策略,并认识到他们既保守传统又致力进步,一方面复兴传统应对社会巨变,一方面积极致力于救世济人,从而体现传统文化内在活力和应变能力。
从民间看待这段历史,不仅展现出中华文化自我更新、新事物吸纳、新变化适应,而且试图在动荡社会中重建中华秩序,如香港金兰观,以道教学为中心,以三 教合一为基本理念,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下保持传统文化本色。这些近代创生的及兴盛的事业网络,不仅经济活动密切结合,也是维持族裔认同网络,是商业活动网络,更是一种维系族群认同的手段,如青莲法师布化夷域议率众下南洋开道场,将经济养道密切结合起来。
因此,《救劍:當代濟 度 宗 教 的 田 野 研 究》不僅為 文 化 把 脈 也 為 民 間 發 聲 的 意 義 上 是 一 部 兼具 學 術 价 值 與 意 義 的 著 作,它 提 高 了 我們 對 於 中 國 民 間 宗 教 實 践 的 理 解 和 考 論 深 度,並對於 中 華 文 化 自 我 更新 及 維 持 能 力 提供 了 重 要 觀 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