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修仙之塔探索道教文化中的天然道观奇迹
福州裴仙宫的“摆塔文化”:探索中秋习俗与道教传承
在明嘉靖年间,福州独特的“摆塔文化”便悄然萌芽。据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庆祝,将家中的珍宝置于门庭,以示欢迎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习俗不仅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还被记录在《闽杂记补遗》中:“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名曰光明塔。”这不仅是对祖先的一种尊敬,也为节日增添了一抹温馨。
裴仙宫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从宋代治平年间就开始了这一传统活动。在明清盛兴时期,这里举办了众多规模宏大的摆塔活动。而今,在改革开放后,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下,这里的摆塔文化得以延续至今。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无论是风雨还是疫情,都无法阻止裴仙宫居民们的心意。他们将桌子搭起,用毯子铺好,然后开始了这场盛宴。摆出的主要是孩子们喜爱的小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动物,以及模型小椅子和矛戟等。这一切都是为了创造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欢乐气息的地方。
但这些只是表面的装饰,而真正让人们感受到的是那些深藏其中的情感和意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细沙灌水再铺上稻谷,让其自然发芽,一到中秋前夕,便能长出翠绿的小秧苗,不仅美观,而且寓意五谷丰登。
过去,“摆塔”象征着繁荣富裕,现在它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外,还隐含着步步高升的人生态度。在这个特殊的疫情年份里,即使面对挑战和隔绝,也没有阻止人们继续这个传统。他们专门为医护人员设置了一处特别的区域,为那些在第一线奋斗的人们致以最深切的敬意。
无论旧俗变迁还是新时代展开,“摆塔文化”的重要性依旧不减,它是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一种汇聚全民共融心灵的一场盛会。而裴仙宫,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用自己的方式,把这种古老而又现代的情感表达给世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