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修心诗句与道教天然道观的和谐共融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福州有着一段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摆塔文化”。据说,这个习俗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庆祝,将家中珍贵物品摆放在门口。随着时间的流逝,“摆塔”这一活动不仅成为了一种庆祝节日、欢迎英雄归来的方式,也逐渐演变成一种尊敬祖先、祈求平安和丰收的心灵仪式。
在清代,福州人还将这种传统推向了新的高度。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记录:“家家户户夜半供灯,每人置泥塑宝塔数尺高,或七八尺,有之者名曰‘光明塔’。”这些精致细腻的小巧宝塔,不仅点缀了家庭,还带来了无限喜悦。
裴仙宫作为一个深受人们爱戴的地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治平年间。在明清盛兴之际,这里就开始举办以摆放陶艺品为主体的中秋活动。直至改革开放后,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领导下的裴仙宫团队,将这种文化传承到了现代。这一年又一年的中秋佳节,无论是何种形式,都是对传统美好的一次回忆和展现。
每当佳节临近,那些桌子就会被搭起,一排排整齐地排列起来,而那些精致小巧的小玩具则像星辰一样点亮了这个季节。一盏盏微弱灯火,在这个宁静夜晚,为这个空间增添了一抹温馨。而这些小玩具,它们不是普通的人类创造,它们代表的是一个家族故事、一段历史,是对过去岁月的一份怀念,是对未来的憧憬。
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意义,每一件物品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即使是在这样特殊的时候,即便是疫情让我们不得不改变生活,我们依然坚持住我们的传统,让它们活下来,并且继续前行。这就是“摆塔”的力量,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中的无穷可能,让我们在困难面前找到力量去勇敢地面对挑战。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新的姿态,一种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灵礼赞,因为这里还有医护人员,他们是最需要我们的敬意和感激的人们。
这样的“摆塔”,它不仅是一种庆典,更是一场心灵与自然之间沟通的大合奏。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意义,而这份意义,就藏于每一次沉淀与重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