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无为而治的天然道观探秘
福州裴仙宫的“摆塔文化”:中秋节的传统与创新
在明嘉靖年间,福州一项独特的习俗——中秋摆塔,逐渐形成。据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庆祝他的胜利,将家中的珍贵物品摆放在门口,以此来表达欢迎之情。由于当时福州多有寺庙和塔楼,因此人们开始将这些贵重物品模仿成古代塔楼的形状,并称之为“摆塔”。这个活动不仅流行于明朝,也在清朝得到进一步推广。在《闽杂记补遗》中,施鸿保记录了这一盛况:“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名曰光明塔。”
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成为了一种固定的中秋节习俗,它既有显耀财富的意味,也承载着对祖先的尊敬,还增添了庆祝节日气氛。
裴仙宫作为宋代建造的一处道观,在明清时期便开始举办摆塔活动。改革开放后,该宫殿下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团队,不断努力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得这项文化得以延续至今。
每到中秋佳节,陈锦丰道长都会组织管委会成员进行传统摆台民俗活动。在空旷的地方搭起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都要有一座七至十三层高的小铁皮或木制模型小椅子、小桌子等玩具。此外,还有插在木架上的小巧刀枪矛戟,以及各种泥娃娃、瓷塑人物、动物等装饰品。这些装饰品按照一定规则排列,以弥勒佛、八仙等为中心,而且大小高低均需协调一致,以营造出整体美观。
除了这些传统元素,此次疫情期间,裴仙宫还特别展示医护人员形象,为那些在疫情第一线奋战的人们致敬。这不仅是对过去习俗的一种更新,更是一种对新时代精神的响应,让古老文化得以融入现代生活。
(来源:福州裴仙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