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还是无不为我们都是正在说梦的痴人用此生去完成修行的愿道教文化-天然道观
在探讨道教思想时,人们往往以“无为”和“清静”为修行的核心。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两个概念时,我们会发现,“无为”意味着让万物自然发展,不要强行干预,从而避免被染污。这正是道教所强调的“清静”的含义。
然而,由于现代思维的影响,人们对古人的话语可能产生误解。有人质疑道教提倡的“无为”是否过于消极?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中,这种思想难道不是与现实相悖吗?
实际上,仔细阅读《道德经》就会发现,无论是在提到“无为”的章节还是其他章节,都有一些显著特点,比如第2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第3章中的“为无为,则无不治”,以及第48章中的“无為而無不為”。这些表明,无为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教化,使民众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达到和谐、有序、安乐的社会状态。
因此,可以看出,虽然道教主张个人修身,但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信奉者的自我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此处之"无為"可视作人间的大有為。
更重要的是,有与没有之间的互相生成与转化,是道教以阴阳思想作为根本特征的一般规律。而对于大众来说,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似乎相反的人生价值选择。在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是成为一个隐居逍遥的地仙呢?还是成为一个向苍天斗争的人呢?或者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平衡隐逸和积极参与?
知名学者李养正先生曾撰写《漫谈道教特征》,他认为 道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具有双重性,即既有隐居又有积极参与。他将这个理想分成现实层面上的公平世界建立,以及内心层面的修身养性。《太平经》就是为了阐述这样一个理想世界。
当然了,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纯朴,那么就不需要任何教育。但由于人类受声色犬马之累,而无法超越生死大关,所以才需要教育来帮助他们回归真性。在这个过程中,入世即是对欲望追逐,而出世则是回归真性。当欲望变成放纵并导致伤害时,就是需要回归内心真我的时候。这就是修行过程的一部分。在这一层面上,看待入世也是出世前提,因此在一进一出的循环中才能明白此生的修行意义是什么。
但这是个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业,而且许多人一生未能理解出离之意。还有很多迷恋逃离者,也许他们仍然没有透彻理解玄机,这样的答案或许应该留给每个人的自我思考,然后用尽一生的故事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总结来说,无论何种形式,只要冷暖自知,就足够了。这便是一个关于生命哲学的问题,每个人的回答都是独特且值得尊重的。(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