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生平考述道家学说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在社会中的影响
吴筠(?——778年),字贞节(一作正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是唐代道教名士,也是道门中文学创作最丰富的作家之一。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目前研究者关注较少,并且一些问题有待商榷。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吴筠传》云:“少通经,善属文,举进士不第。”权德舆《中岳宗元先生吴尊师集序》(以下简称《集序》)云:“生十五年,笃志于道,与同术者隐于南阳倚帝山,闳览古先,遐蹈物表,芝耕云卧,声利不入。”1 其《酬刘待御过草堂》自叙云:“弱冠涉儒墨,壮怀归道真。”(孙望《全唐诗补逸》卷之十八)1 可知他在青少年时期,对儒家经学比较熟悉,并曾参加进士考试。可能是由于应举不第的原因,他才笃志于道学。
吴筠有志于道,其首先涉及的是其入道、师承问题。根据史料,一些学者认为他“师事潘师正为道士”;“入嵩山学道”,但考证显示潘师正已逝世六十馀年后才能成为他的师父,这显然存在矛盾。此外,《新唐书》的记载也存在漏洞,因此对他的师承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
在天宝初年,他被征至京城,被授予官职并要求加入官方登记的“ 道士籍”。这次入籍与他幼年的度为正式不同,它体现了官方对仪式和制度的重视。这段时间里,他以高超的文学才华受到玄宗的器重,并多次参与朝廷事务,以微言讽刺朝政,为社稀治乱发声。
然而,由于长期居住在宫廷环境中,不适应宫廷生活,加上可能受到权贵压制的心情沉闷,最终请求回到嵩山继续修行。在嵩山期间,他深化了自己的修养,又成为此法的一位重要传人。他还因为其著作获得玄宗的大力赞赏,被召至大同殿,并且受封翰林供职,还因为其所著三篇文章获得优诏嘉纳。
随着时间推移,当时的人们开始嫉妒他的地位,他们通过高力士等人的力量谗毁了他。但即使如此,在面对皇帝询问神仙冶炼之法时,他仍然保持着忠诚和智慧,从君主对于国家治理的问题角度回答,而不是误导或利用这个机会来获取个人利益。因此,可以看出尽管身处宫廷,但他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和清廉品格,使得自己免遭污染而保留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当时社会中,无论是作为文学家的创作还是作为政治上的参谋,都展现出了他的卓越能力和深厚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