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道教文化探秘揭秘摆塔背后的道观之谜与道德经拼音全文免费解读
福州的中秋摆塔文化,源远流长。据说,这一习俗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大将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而举办盛宴,将家中的珍宝摆放在门口。由于福州城内多有古塔,因此摆设的物品往往以塔形模型为主,故称“摆塔”。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成为了一种固定的中秋传统,不仅有显耀之意,更是向祖先致敬的一种方式,还增添了节日氛围。
裴仙宫作为福州的一个道观,在宋代便已存在,并在明清时期开始举办中秋摆塔活动。在改革开放后,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下,该宫继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使得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每当中秋佳节到来,裴仙宫都会组织人员进行传统摆塔活动。首先,他们搭建几张桌子,用毯子或被单铺好,然后开始布置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人物和动物,以及精细的模型小件等。这些物品不仅体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情。
在布置过程中,一定要有一座高层次的铁皮或木板制成的小型佛教寺庙模型,并且将其作为全桌最显眼的一项装饰。此外,还有弥勒佛、八仙和天女散花等泥塑艺术品,以及婚礼仪仗——打旗、扛凉伞、吹喇叭和抬轿子的纸偶人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按照一定规则布局,以确保整体协调性,而且要注意大的放在后面,小的放在前面,以保持视觉平衡。此外,每个展览还必须包含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稻谷填满的小盆子,让它发芽象征五谷丰登。
过去,“摆高”代表多福多旺,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爱国精神之外,它也寓含着步步高升的人生态度。在疫情期间,裴仙宫更是特别地放置医护人员形象,以表达对那些在第一线奋战医护人员的尊敬与感激。这不仅是旧俗新变,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情景,让我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从深深的情感里感受历史与时代交汇处那份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