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出道弟子开天眼的奇妙历程探索道教文化中的天然道观秘密
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索中秋节古老习俗与道教文化深度融合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福州独有的“摆塔”习俗悄然展开。据说,这一传统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们为了庆祝英雄之功,将家中的珍宝摆放在门庭,以示欢迎。随着时间的流逝,“摆塔”不仅成为了一种庆祝胜利、表达喜悦的心情,更是对祖先和宗教信仰的一种尊崇。
清代时期,这一习俗尤为盛行。在施鸿保先生的《闽杂记补遗》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人们如何精心制作泥塑宝塔,每个层次都燃放着灯笼,形成了辉煌而神秘的景象。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品展示,也承载着对丰收和安康生活的祈愿。
裴仙宫作为宋代建筑,其悠久历史与“摆塔”的传承紧密相连。在明清时代,这里便开始举办这种活动,而今,在改革开放后,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下,该宫坚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得这一习俗得以延续至今。
每逢中秋佳节,裴仙宫都会举行这项民俗活动。首先,他们搭建几张桌子,并铺上毯子或被单,为接下来精心布置所做准备。摆出的主要是各种孩子玩具,如泥娃娃、瓷塑人物、小动物模型等,还有插在木架上的小巧刀枪矛戟。一切均按严格规则布局:高层铁皮或薄木板制成的小型宝塔位于靠墙桌子的正中央;左右和前面则分别排列各种装饰品,如泥制佛像、八仙图画等;大物件位于后,小者位于前,以营造出协调感。此外,还要有一盆或一对“禾秧盆景”,用稻谷发芽象征五谷丰登。
过去,“摆塔”寓意多福多旺,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还隐含着步步高升的情感。而在疫情期间,裴仙宫更是特别设置医护天使模样,用以向那些奋战在疫情第一线的人员致敬。这场古老习俗新时代再现,不仅保持了其本质,也推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互动交流,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份厚重而又生动的情感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