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福州独特的摆塔文化道教传统与天然道观的魅力
福州独特的“摆塔文化”: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与天然道观
福州的“摆塔文化”,源远流长,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他的大捷,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排列在门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习俗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中秋庆典。在清代,福州人将泥塑、宝塔模型摆放在家中,以示庆贺,并点燃灯笼,使得整个环境充满了生机和欢乐。这种活动不仅有显摆之意,也包含了对祖先们的尊敬,以及对节日气氛的增添。
裴仙宫——福州“摆塔文化”的守护者
裴仙宫建于宋代治平年间,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地方。自明清时代起,它就开始举办中秋摆塔活动。在改革开放后,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下,该活动得到了继续发展和完善。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裴仙宫都会组织一次传统性的摆塔民俗活动。这项活动通常在空旷的地方搭设几张桌子,每张桌子的高低依次递减,从一张到三四张不等。头桌紧靠墙壁,而其余桌子则依次排列。
参与此次活动的人们会展示各种孩子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木制的小椅子、小桌子以及插在木架上的刀枪矛戟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出一种古色古香的情调。首先,他们会将铁皮或薄木板制成的小型宝塔置于靠墙桌子的正中央,这是全场最吸引人的焦点;然后,在宝塔两侧和前面放置各种装饰品,如泥制弥勒佛、八仙及天女散花等。而且,还有一些打旗、扛凉伞、吹喇叭及抬轿子的偶人形象也被精心安排在各处以增加趣味性。此外,一定要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细沙灌入盆内,再铺上稻谷,让它自然发芽成为翠绿生机勃勃的一二寸秧苗,用以象征五谷丰登。
过去,“摆塔”意味着多福多旺,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外,还寓含着步步高升的心愿。而今年,即使是在疫情影响下,裴仙宫也特别为医护人员进行了致敬,让这一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不断地向未来延伸。
(来自福州裴仙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