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福州摆塔文化的神秘之处道教与儒家思想的独特融合
福州的中秋摆塔文化,源远流长。据说,这一习俗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而摆出家中的贵重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这一活动在清代也十分盛行。在《闽杂记补遗》中,清人施鸿保详细记录了这一习俗:“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名曰光明塔。”这些彩色辉丽、雕镂精工的小巧模型,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是对祖先的一种尊敬。
裴仙宫作为福州重要的道观之一,其摆塔文化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明清时代,它就开始举办这样的活动,而今,在改革开放后,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下,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了持续传承。
每当中秋佳节到来,裴仙宫就会举办传统摆塔民俗活动。首先,将桌子搭建好,然后铺上毯子或被单,为摆设打下基础。主要摆出的物品包括各种儿童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等,以及插在木架上的刀枪矛戟等。
在布置过程中,要注意高低层次感和整体协调性,大型物件放在后面,小型物件则放在前面。这不仅让整个视觉效果更加美观,还能体现出“步步高升”的寓意。此外,还要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象征五谷丰登,更显生机与活力。
此外,每年的疫情期间,裴仙宫还特别向医护人员致敬,他们用这项古老习俗表达了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和感激之情。这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发扬传统文化民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