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道教古观简约之美与大道至简的共鸣
福州裴仙宫的摆塔文化:中秋之夜,古老传统与现代意义交融
在遥远的明嘉靖年间,福州独有的“摆塔”习俗便悄然萌芽。据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庆祝他的大捷,全城都在门前展示家中的珍宝。这一活动因其盛行于多塔的城市而得名。随着时间的流转,“摆塔”不仅成为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承载了对祖先们深深敬意和对丰收季节庆祝的心情。
裴仙宫,一处建于宋代治平年的古观,在明清时期便已经开始举办这项非凡活动。在改革开放后,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下,这座道观坚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摆塔”的美好事迹延续至今。
每逢中秋佳节,裴仙宫都会组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传统民俗活动。在空旷的地方搭起几张桌子,每张桌子的高度依次递减,从头桌紧靠墙壁开始,一直到三四桌排列完成。此外,还需铺上毯子或被单,为即将展开的情景打下基础。
摆出的主要是各种孩子们喜爱的小玩具,如泥娃娃、瓷塑人物和动物,以及精致的小椅子、小桌子等。其中最为壮观的是高达七八寸至一尺高的大型模型小巧刀枪矛戟等。而摆放这些物品则遵循严格规则:大型物品放在后面,小型物品放在前面,以确保整体协调性。此外,每个场合也必须有一个或一对“禾秧盆景”,象征五谷丰登,用细沙灌水再种稻谷,让它们自然发芽,在中秋前夕能长出几寸高的秧苗,生机勃勃地坐在桌上。
过去,“摆塔”代表着家庭幸福和繁荣,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它还寓意着不断向上的生活态度。而在疫情期间,裴仙宫特别设立了一些医护天使模特,以表彰那些在第一线奋战的人们。这样的旧俗新过,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提醒我们要发扬光大这种值得我们珍视的传统文化民俗。
(本文由福州裴仙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