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揭秘道家故事中的天然道观奇迹
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索中秋节古老习俗背后的道家故事
在遥远的明嘉靖年间,福州独特的中秋摆塔习俗便悄然兴起。据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庆祝他的胜利,将家中的珍宝置于门庭,以此表达欢迎之情。在老城区众多寺庙间耸立的古塔前,这些贵重品被巧妙地模仿成小型模型,因此得名“摆塔”。随着时间流转,这一活动不仅在清代得到广泛传承,还被视为一种对祖先和丰收季节的尊崇。
裴仙宫:守护福州摆塔文化遗产
建于宋代治平年间,裴仙宫早已是福州深邃历史的一部分。在明清盛世,它成为举办摆塔活动的地方。改革开放后,当陈锦丰道长担任管委会主任时,他致力于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得这项独特习俗得以延续至今。
每逢中秋佳节,裴仙宫便会举行庄严肃穆的传统摆塔仪式。几张桌子排列整齐,其中首桌紧靠墙壁,其余桌位依次递减高度。此外,每张桌上铺设毯子或被单,为接下来精心布局奠定基础。
各种儿童玩具如泥娃娃、瓷塑人物及动物,以及精细的小椅子、小桌子和木制武器,是最常见的摆放物品。而那些高层铁皮或薄木板制成的小型楼阁,则成为整个展示中心点。当夜幕降临,一盏盏灯火照亮这些栋楼,让它们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与魅力。
而且,在这美丽景象之中,还有一处特别的地方——禾秧盆景。一碟或一对装有稻谷和细沙的小盆子,在阴历七月底开始养育,从未经历过人工培育,只需静候自然生长直到中秋前夕,那时候,它们将变成一二寸高的大麦苗,如同生命力的象征,与丰收季节相呼应。
从过去所代表的是繁荣昌盛,现在则更显其意义,即步步高升,也有纪念戚继光爱国精神的一面。而在特殊时期,如今年来的疫情期间,裴仙宫还特别为医护人员准备了专属位置,以示敬意。这一切都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传统文化与民俗始终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