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摆塔文化探秘道教天然道观中的道法自然智慧
福州裴仙宫的“摆塔文化”:中秋节的传统与创新
在明嘉靖年间,福州一项独特的习俗——中秋摆塔,逐渐形成。据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庆祝他的胜利,将家中的珍贵物品摆放在门口,以此来欢迎英雄将军。这一活动不仅在清代也极为流行,而且在老福州众多寺庙和高耸的塔尖之下,这些宝贵物品常以古塔模型呈现,因此得名“摆塔”。
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成为了一种固定的中秋习俗,它既有炫耀富裕之意,也包含了对祖先的尊敬,还增添了庆祝节日氛围。福州裴仙宫作为一个建于宋代治平年的古迹,在明清盛兴期就开始举办这种活动。在改革开放后,该宫重新恢复了这一传统,并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领导,将其延续至今。
每当佳节临近,裴仙宫就会组织一次传统性的摆塔民俗活动。人们会搭起几张桌子,一张比另一张矮,每张桌子的位置都要紧凑,有时还会铺上毯子或被单。此时,人们才开始展示他们精心准备的一系列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模型小椅子和小桌子,以及插有木架的小巧刀枪矛戟等。
这些玩具按照一定规则排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铁皮或薄木板制成的小型佛教象征如弥勒佛、八仙和天女散花。而且,每个部件都要经过精心挑选,以确保整体协调美观。如果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细沙灌水再铺稻谷放置边缘,让它自然发芽到中秋前夕,可以增加生机与寓意五谷丰登。
过去,“摆塔”象征着家庭幸福,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精神外,还包含着步步高升的心愿。在新时代背景下,即便是在疫情期间,裴仙宫也特别地向医护人员致敬,用装饰性元素表达感激之情。这段历史展现出旧俗新过,与传统文化民俗相结合,为未来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