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探秘天然道观的古韵魅力
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索中秋节古老习俗与天然道观的传承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福州独有的“摆塔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世人。据说,这一习俗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而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活动,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排列成模仿古塔的样式,以此表达对胜利将领的欢迎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摆塔”不仅成为了一种庆祝节日和尊敬祖先的方式,也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气息。
裴仙宫:一个维护传统文化宝库的地方
位于福州的是一座名为裴仙宫的地标性建筑,它建于宋代治平年间。在明清时代,这里就已经开始举办中秋期间的大型摆塔活动。改革开放后,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团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得这一民俗活动得以延续至今。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裴仙宫都会组织一次规模宏大、充满仪式感的摆塔活动。在空旷房间内搭设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都有精心挑选的小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模型,小巧刀枪矛戟等。这些玩具被精心布局,以营造出一种回忆往昔岁月风华,同时也展现了对未来希望的一种象征。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摆件都有其特殊意义,比如泥制佛像或八仙分置左右,而形体大小则依次递减,从高到低,让整个布局看起来既协调又生动。此外,还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预示着五谷丰登,是一种向自然祈求繁荣昌盛的心愿。而这些装饰不仅美观,而且寓意深刻。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融合了过去爱国精神与现代社会新变化元素的一面。除了纪念戚家军,更是在疫情期间特别设置医护人员代表,以此向那些奋战在疫情第一线的人们表示敬意。这不仅是对过去的一个致敬,更是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展望——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我们保持创新与传承相结合,就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鲜活和持久。
(来源:福州裴仙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