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生平考述道家代表人物及作品在社会中的影响与流传
吴筠(?——778年),字贞节(一作正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是唐代道教名士,也是道门中文学创作最丰富的作家之一。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目前研究者关注较少,并且一些问题有待商榷。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吴筠传》云:“少通经,善属文,举进士不第。”权德舆《中岳宗元先生吴尊师集序》(以下简称《集序》)云:“生十五年,笃志于道,与同术者隐于南阳倚帝山,闳览古先,遐蹈物表,芝耕云卧,声利不入。”1 其《酬刘待御过草堂》自叙云:“弱冠涉儒墨,壮怀归道真。”(孙望《全唐诗补逸》卷之十八)1 可知他在青少年时期,对儒家经学比较熟悉,并曾参加进士考试。可能是由于应举不第的原因,他才笃志于道学。
吴筠有志于道,其首先涉及的是其入道、师承问题。根据史料,一些学者认为他“师事潘师正为道士”;“入嵩山学道”,但考证显示潘师正已逝世六十馀年后才能成为他的师父,这显然存在矛盾。此外,《新唐书》的记载也存在漏洞,因此对他的师承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为一个受过儒家经学教育的人,他兼修儒经,以取功名。在进士不第后,他并没有重回嵩山,而是“笃志于 道,与同术者隐于南阳倚帝山”(权德舆《集序》)。现留有《游倚帝山》二首、《秋日望倚帝山》等诗。他曾南游金陵、访求茅山和天台的知识,在这期间可能与李白等文人交游娱乐。
天宝初年,由於其高的地位和深厚的文化背景,被征至京師後,“请隶宗正寺籍”,这是官方性的登记,不同於幼年的被度身份。这次入籍增加了他在官方场合的地位,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心情变得沉闷,最终请求回到嵩山继续学习更深层次的法术,并成为此法的重要传人。当时玄宗对他的信任越来越多,更将他召入大同殿,但也因为个人兴趣而开始放纵无度,这让吴筠担心朝政因此受到影响。他通过自己的文字来劝谏玄宗,使得玄宗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一些行为。此外,由於對佛教持批判态度,有供奉僧人的嫉恨,他们利用高力士反弹了对他的指控,这直接导致了他遭受迫害,最终去世。
总结来说,对於當時社會來說,這個時代裡面的這種精神力量與文化影響非常巨大,並且對後世也有著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