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的人如何御驾而行于全真律坛外人不知的秘密之戒法不妄传乃是道教文化中的天然道观之大谜团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自解放后第一次的传戒大典,这一历史性的场景被宋士洪道长留下了照片。戒律,是禁忌之义,也是归于真实修行之要。在这次传戒仪式上,参与者们深知,成为真正的道士,不仅需要模仿道士的行为,还必须遵循真人的规矩。他们进入戒坛,以诚受戒,并致力于保持安静与庄重的威仪。
严格来说,全真派中的传戒活动更像是一种教务管理,而不是法事庆典,它体现了一种严肃的道教纪律和对教规建设的重视。这是为什么?因为尽管全真派将其作为重要的一环,但实际上,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正一道教进行过类似的传戒活动。例如,在敦煌文书中,有一个唐代《十戒经盟文》,记录了女道士王景仙从张泰门下接受十大誓言和身品牒,这说明唐代已经存在着受戒这一习俗。
有人认为,全真派学佛而来,但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因为印度早期佛教并没有明确记载过这样的传授过程。此外,中国佛教关于此方面的记载也晚于道教多个世纪,因此全真派对于传授这些秘密之法持有极高标准,对方丈大律师而言,只有在找到合适的人选时才会谨慎地进行授予。
根据《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任何希望接受这些古老法则的人,都必须具备十项品质:追求胜利的心态、接近智慧者的愿望、辨别善恶能力等等。如果一个人不符合这些条件,那么他就不能获得这些神圣的话语。而当方丈大律师准备授予某人这些神圣之物时,他会首先检查对方是否心存纯净,没有虚伪,没有私欲,无论身体健康还是精神状态,都必须符合他的要求。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甚至会将石匣藏于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里,让自然界决定何时出现。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 道教学术流转千年的过程,从太上天帝降下科仪到形成今日所见的一系列正式制度,再到最终以“三皈”、“五戒”、“八戒”、“十戒”为代表,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完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