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物品中的无欲则刚智慧探究_道教文化 - 天然道观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深入研究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并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在1981年,《文史哲》第2期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后来在1984年,我将有关论文集结出版成书籍《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尽管“秦汉新道家”这一提法曾经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但明确支持并使用这个术语的人并不多。
与此同时,黄老之学也得到了相应的研究。著作如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和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这些作品主要探讨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并包括了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其他研究者,如胡家聪、白奚以及陈丽桂,也对这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黄老之学同样是我的研究重点之一。关于“黄老”,我们可以在文献中找到许多记载,如申不害、韩非等人都以其思想为基础,而慎到、田骈、接子、环渊则是通过学习 黄帝 的思想来发展自己的理论。此外,还有盖公善于运用 黄帝 的言辞,以及陈平喜欢谈及 黄帝 和 老子的智慧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 黄帝 的故事越来越丰富,从战国中后期开始,我们便看到了一系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书籍。这其中包括兵法类五种、《神仙类四种》的医药知识,以及一些杂占和小说家的作品。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属于 道家的范畴,可以看作是根据 《 老子 》 的基本思想而创作出来的一系列文献。
毫无疑问,“黃老學”或稱為 “黃白學”,乃至於 “黃白派” 等詞彙,都會被使用,因為它們代表的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心理學觀點,這種觀點強調無欲則剛,以達到精神上的清靜與自由。這種心態,在古代中國被視為達到的高境界,並且被認為能夠帶來長生不衰甚至超脱塵世的情況。
由此可見,“黃白學”的內容包含了許多關於如何理解無欲則剛這個概念的心理實踐方法,它們教導我們如何通過放棄個人願望來獲得真正的人生力量。在現代社會中,這個概念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它告訴我們即使是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環境下,只要我們能夠保持內心平靜,不去追求過多的地位權力,就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並達成目標。
總結來說,“秦漢新道家”的提出旨在反映出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從戰國時期向西漢時期過渡期間對於儒墨兩大學派所展開的一場激烈爭論。在這場爭論中,儒家的孔孟之辭語體系面臨著挑戰,而當時形成的一批「黃白」書籍正好成為反擊工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後來流傳下來的大乘佛教經典,比如 《金刚经》 中就有提到「空」的概念,這也是無欲則剛精神的一个体现。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理念逐漸融入到中國文化中的各個層面,使得「無欲則剛」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不僅僅是一種哲學思考,更是一種修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