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无欲则刚的女人特点在天然道观中的体现
20世纪70年代末,我研究《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在《文史哲》第2期刊物上发表了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1984年又集结有关论文出版了《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虽然“秦汉新道家”这一提法曾经受到学界广泛的注意,但明确赞同和使用这个提法的人不多。而同时引起的一个研究就是黄老之学的研究,先后有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著作出版。此二书皆从战国黄老之学讲起,包括秦汉“黄老道家”。而研究战国“黄老新学”的更多,如胡家聪的《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白奚的《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陈丽桂的《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台北联经出版社1991年出版)更早一些,她在研究 黄老思想时是注意了 《秦汉新道家略论稿》的。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关系十分明确,黄老道家也是我提到过或想到过的。
随着对古代文献资料的一次次深入挖掘,我们逐渐发现,“无欲则刚”的女人特点在天然道观中的体现更加丰富多彩。在这些自然景观中,不乏女性形象,他们以一种淡定的姿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种无欲状态似乎让她们更加坚韧不拔。
此外,在我之前就已经提出,“秦汉时期出现了一股新的宗教思潮,这就是‘四民’:儒、释、 道、兵。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和‘道’两大宗教,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哲理体系,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更是互相补充、彼此融合。”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无欲则刚的情感状态,是一种对于内心世界追求平衡与和谐的心态表现。
总结来说,无欲则刚这种特质不仅体现在女性身上,也反映在整个文化传统中尤其是在天然环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一些个体身上。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以及文化发展背后的心理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