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上下左右之谜祖先们是怎么不用东西南北的
客家方位之谜:从祖先的河流视角解读
在梅州境内,河流如同生命线一样穿梭于山峦之间。客家人习惯说“上下左右”,而非“东西南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祖先起源和生活环境来寻找答案。
梅江,被称为梅州人的母亲河,全长307千米,支流众多,是客家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依托。历史上,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滞后,开辟及维护陆路往往需要耗费较大的成本,而且陆路周边极易成为盗贼的藏身之所,缺乏安全保障,所以旧时不同县域的百姓(尤其是做生意的)之间来往,主要还是依靠水路进行。
走水路的话,“溯江”称作“上”,“顺流”叫作“下”,这正是“上”与“下”的由来。而且,“上”与“下”与河流的走向一致,不可反过来说。一旦超出流域范围,便很难再用“上”、“下”来表示移动了,而改说“我过广州啦!”或者“我出广州啦!”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在各县市区之间的大多数交流走陆路最便捷,而水路除了运送河沙、捕鱼、观光游览外,已经很少有市民问津了。
除了“上”、“下”,还有两个词也常被客家人用来指明方向:“左片侧”、“右手片”。站在对方角度指示,这样直观形象又简洁明了。
由于历史上的客家多生活在环境封闭、视野受阻的小山村里,“东西南北”的概念几乎派不上什么用场。久而久之,它们就完全被更为直观,更接地气的地理位置所取代了——那就是按照自己的视线,即沿着每个小溪、小沟或小河系统分配方向,用它们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联系和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把自然界赋予的一切都融入到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中去,使得这些方位名词变得既具体又充满情感色彩,也因此它成为了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又能让外界理解他们世界的一个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