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真实人物第三十代天师虚靖先生张继先
张继先(1092~1127),北宋末期著名的道士,字遵正(或说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他奉为第三十代天师。据传,张继先五岁尚不能言,一日闻鸡鸣,忽笑赋诗,“人皆称异”,被视为真仙。
九岁时,他袭承了道家的衣钥。张继先以其渊默寡言、清癯白皙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在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四次被召至东京建醮内廷,并曾因才华横溢而被赐号“虚靖先生”。他还曾获得中散大夫的职位,并被赐予昆玉所刻“阳平治都功印”。
政和二年(1112),徽宗再次遣使召请他入京,但由于健康原因,他只能委托王道坚前往致谢。在山中生活期间,张继先预知国家将面临灾难,因此托王道坚转告徽宗:“修德弥灾。”他的论说、书信、诗歌等作品流传至今,其中《大道歌》、《心说》尤为著名。
根据史料记载,张继先不仅精通符箓之术,还兼修内外丹药。他认为心是万法之宗,与天地并生,为神明之主宰。他的思想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不受物欲束缚的境界。他提倡斋戒以神明其德,对待言语和饮食持节制,对念头进行控制,以达到静心守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的境界。
关于内丹修炼,他提出神驭气,使气留形,不需杂用外力自长生。这一观点强调通过自身修炼实现长寿,这与后来的中国Alchemy学派有着重要关联。此外,他也提倡韬晦知足,不应过分追求权势富贵,而应该专注于个人修行。
元至大元年(1308),武宗封他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这一封号反映了他的高级地位和对道教理论深厚贡献。总结来说,张继先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卓越精神成就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道教领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