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真人谈养性之道道教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智慧
《道德经》中的智慧:李宇林道长谈养性之道,探索人生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片刻的生命流转中,我们如同漏水的时钟,每一秒都有着生命的呼吸。黄帝曾言,一日夜漏百刻,正是人一天呼吸之数。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只是被时间所限于有限的呼吸之间,人生短暂,这是何其悲哀。
衰老者常叹息青春不再,为年轻早逝者而伤怀,为何不自觉调养情操,以补偿损失?我们常想象日夜分为十二时、百日为千二百时、千年为万二千时,而三十年的光阴不过是一瞬间。如果有人寿九十岁,也仅有三十六万时;百年内,不过瞬间而已。
生活在有数的光阴,就像昆虫或生物一样,是朝生暮死,不知自我摄生调养,却任意驰骋六情,无休止地追名逐利,用诡计巧妙求虚誉,从未厌倦。这便是养性的重要性,对名利若无若有,对非名非利也若无若有,所以他们的心身健康和本质没有衰败。
我们感慨社会多风俗偏僻,大都因为一知半解,不善于养性而多夭折。在闲暇之际,有感于此,粗述养生的重要,以广篇幅勉励人生之道,希望贤明士众与我同道共谊。
养性的内涵,在于人们自身天然本性的改变,因环境、嗜好、学识及处世深浅被后天习染的情志影响。而先天原性,本善良圆通清纯,不需修炼习炼即可通彻。本性既然原本善良圆通,那么内外百病都不可能滋生,祸乱灾害也不可能发生,这乃大方向。善于养性的,便能预防未发疾病,防患于未然,此乃根本。故只需兼修百行,如周全完备,即使断绝服食药饵,也能享受自然寿命。如果恣意纵情,无节制德行,即使饮食玉液金丹,也无法延长寿命。
《老子》云:“摄生的君子,在陆地上行走遇不到凶猛禽兽,即使遇到也不会伤害他,因为心怀仁爱待物。”岂能因服食药饵延年益寿?
嵇康说,“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如果决然存留,则不能祛除净尽,即使口中持诵先贤语言,每日饮甘美食品,每日吐纳太和纯阳精气,也仍不能使身体返青春,不夭折年寿。但若五难无存,则必诚恳朴实信誉顺每日齐聚旁 道心德行逐日完全,一派祥和气象。不用祈祷善报随身福,不用求寿延而年命自长,此乃大宗旨!
然而有些人把仁义铭记心却以为不得体,这岂不是压抑了人的自然天性吗?
黄帝询问歧伯:“我听说古今人物年龄皆超过一百岁且运动劳作尚健,现在人才刚过五十多岁即疲惫,是时代不同还是因素差异呢?”歧伯答曰:“古代通达至道的人效法天地月令,与自身作息相合饮食节制起居条理相应,有规律常度则形神合一精神完备活至人类自然寿终。”
现在的人并不如此,把烈酒当琼浆玉液以妄念妄作为快乐建立物欲淫事枯竭精神耗散元真耗尽平时不知摄持重要仍放荡务快悦爽违背真乐起居无节所以半百即衰。而古圣悯视疾苦告诫慎重对待非正常风寒湿热等乘虚侵袭要及避免或避开,如果恬淡守静无烦怨元气依从精神内守空无一物疾病从何来?
因此说心态安定减少情欲他的形体虽劳但不会过疲气血和顺经脉条达生活顺应基本状态反满足这样的民最朴实自然过多嗜好触动眼睛淫欲惑乱思念都不论愚笨聪明贤能阶下都不会拘禁外界事物他们生活与自然法则相契合所以都能够活到百岁运动劳作没迹象这是因为他们美德保持完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