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在己多元一体理论新视野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历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在近百年来特别是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变革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一复杂而丰富的民族实体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费孝通先生是如何形成这一学术观点,以及这一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启示。
回顾历史
20世纪初叶,欧洲已成为一个由各个民族国家组成的大国,其概念也被引入中国。这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就“中华民族”的定义展开争论。立宪派主张实行民族主义,而激进的党人则提出驱除外侨、恢复中华,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后。
抗战期间,关于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在此背景下,费孝通先生于1935年进行了一场深入瑶山地区考察,这次考察为他后来的“多元一体”观点奠定了基础。他发现尽管瑶人之间存在语言差异,但他们却能团结起来共同生活,这种团结是基于共同认同感,即一种族群身份。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早期阶段,费孝通先生继续研究并系统化他的观点。他参与筹备中央民族学院,并倡导建立一个介绍各族历史的基础课程,以跳出以往汉族中心主义看待中国历史。此举遭遇了困难,因为当时没有愿意从非汉族文化角度讲述中国通史的人才。但费孝通不放弃,他亲自编写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讲稿雏形,并在1988年香港中文大学发表演讲时正式提出这一理论。
内涵解析
“多元一体”的概念不仅是一个简单文化概念,更是一种实质性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特定的边界内具有共同认同且能够团结行动的一群人。但这种认同并不意味着消灭或忽略内部差异,而是在统一之中承认和尊重这些差异。
当代启示
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多元一体”理论有以下几个启示:
坚持‘一’与‘多’:作为一个主权国家、 民族国家,一致性是必须坚持的前提;然而,也不能忽视内部差异,只有兼顾二者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建立理想框架:要建立起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国家族群框架,即既强调作为实体的一致性,又通过文化多元主义引导,不至于导致内部矛盾激化。
核心价值观:要有一套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各个部分,使得不同文化、宗教等可以共存共荣。
现代文化整合:在确保每个少数民众都能保持其自身特色的同时,要努力培养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共同文化,使之成为所有人的集體認同基礎,从而增强國家統合力。
总结
通过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理论不仅为我们理解更好地认识我们的过去提供了一扇窗户,而且为未来构建更加包容、平衡、稳定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此类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它鼓励我们去超越狭隘的地方主义,同时珍惜并尊重每个人以及每个社区独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