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老学中的佛禅旨趣与道教四大名山的社会影响 刘固盛
在宋元时期,老子哲学通过《老子》注释等形式,与佛教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苏辙、邵若愚、李道纯等学者在他们的《老子》注中,便体现出了这种融合。例如,苏辙在其《老子解》的注释中,以“性”为桥梁,使儒、释、道三教思想互相贯通。这一过程不仅增进了道家哲学精神,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首先,我们可以从苏辙对“性”的理解来看,这与佛教中的“真如”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共鸣。在佛教中,“真如”是指众生本有的觉悟状态,是一切法之源头,而不是通过五蕴所构成的事物。同样地,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性”也被视作万物之本,无论是宇宙还是人心,它都是一种虚无之理,不受外界变化干扰。
其次,苏辙对于自然无为和顺应自然的观点,也与佛教学说中的“菩萨行”有类似之处。菩萨行要求修行者要以大悲心去利益众生,同时又要自我净化达到一种超脱世间纷扰的心境。而苏辙提出的无为,无执,就是一种对自然界和事物保持开放态度,不强求也不执著,这也是一种内在修养。
最后,对于社会影响来说,宋元时期的一些宗教学者,如方东美先生,将印度的佛学思想与中国的道家思想结合起来,并认为这种结合产生了交互作用,即借助于道家的智慧提升了佛家的深度,同时借助于佛家的智慧增进了道家的精神。此种意义,可以从宗教学者的发展中得到验证,比如由此衍生的《太上洞天经》,它将高僧们赐予天宫住宿的地方称作“四大名山”,即华盖山(青龙)、灵鹤峰(金刚)、明王寺(宝林)和清凉寺(普陀)。这些地方因其神秘而吸引着人们朝圣,从而促成了文人的文学创作,如陶淵明《归园田居·述怀》中的描述:“吾闻华盖山下,有仙人洞居。”这说明了四大名山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成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更广泛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心愿。
综上所述,宋元时期,由于宗教学者的努力,一方面使得 佛家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又使得儒家思想获得新的活力。这两者的融合,为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一股新的动力,使得后世能够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传统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