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故事悖论中的智慧为什么众人皆称好事反为凶兆
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提出了一個悖論,他說,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情是美好的,那麼這件事情就不會那麼美好了;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好事是好的,那麼這件事一定是不好的。這似乎與我們日常的認知不同。在大眾的基本認知以及在道教的宗教教化中,都提倡什麼事物是美好的、善良的、值得我們所有人追求的,並且提倡人们都去追求同一個美好的事物,以期達到最終人人皆善、物物皆為美好的理想國圖景。但在老子的叙述中,這些都是人的有為的表現。相對應的是,道的無為狀態。在這裡,其實已經為“無為”的思想埋下伏筆,即無為是不有為,不有意識地為。因為當人人都知道什麼事情是善良和美好的,是被提倡的,那麼人人就會想方設法去追逐它、獲得它。如果每個人都能以正當的手段來獲取,倒也無可厚非。但老子是做史官,他從書籍的記錄中、自己的所見所聞中早已看透了人的本性,或許說是一看透了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因禁不住而失去了本性的模樣,所以才會得出如果人人都去追逐被提倡的事物,那麼這定會導致不好的結果。
被提倡的事物實際上是與第一章“道可道”之道、“名可名”之名相呼應的一旦不同的國家或集團自立為道、名號召不明根本之道的人們去追隨他們,那麼這些人才可能會脱離了生存的本真而去冒殺生的危險,只为了獲得某種名分、利益,成為他人口中的至善至上的存在。
一個人的成就必然是在眾多人的失敗和牺牲代價下的果效。人们看到的是成就的一種彰顯,是谓“有”;難以看到背後失敗的是被刻意地隱藏,可看做“无”。但有的存在,是依賴於无前的前提。對於美與善의追逐,其背後所帶來的大概就是惡與不善,以及更深層次引發的一切毀滅。
此乃由於比較的心理產生,在於主觀意識作出的選擇,而不是自然發展。此等心機,便構成了悲劇。而真正達到的聖賢,即能夠洞悉此時之「有」所帶來效果,所以才以合乎自然規律的心靈行事,不加任何主觀偏執,只遵循萬象運化自然流轉。
合乎自然規律者,使萬象興盛,而自謙其功;同時亦不將興盛視作私己所有,也未將興盛視作依恃邀功。萬象興盛而能自我運化,此即聖賢之功業,但彼反則拒絕居功。此故聖賢居功便不能長久,因其占據此功業也便形成高低先後區別,此一對比心一出,便引起知樂非樂則惡知義非義則非果。
如斯,我們便處於現世社會真相之一環。我們要如何從生命哲學上理解世界?如何從生活哲學上理解自己?答案就在于理解「順」、「逆」的兩面性——一切活動都不外乎順著宇宙規律行走還是逆著宇宙規律進行抗爭,這兩者間永遠存在著微妙而又複雜的情感纽帶。我們是否可以像那些古代智者一般,用心體悟生命哲學,用智慧領悟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