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不以世俗得失为祸福念九字真言被压更厉害人生真正自由在于物质与心灵的平衡
《道德经》:世间客观规律不随人主观意识转移,正因我们无法理解世界,便因世界而苦恼。如冯友兰所言,圣人对万物本性有深刻理解,他的心不受世界变化影响。这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超越了世俗局限,站在超越世俗的客观理性上审视问题,无所谓得失、来去、生死,这就是人生追求的终极自由。
《道德经》中有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意味着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那么丑就形成了;都知道什么是善,那么不善也就明确了。人生的好坏美丑、吉凶祸福,并非事物本身呈现好的或坏的一面,而是在不同立场和价值观下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
对于创业,我们会将坎坷定位为负面状态,但当生活满足后又认为自己最成功,最有能力,这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可能藏在得意中的祸患。在守成时期,由于过度得意养成了奢靡习性,因此造成问题,这样如何说他在得意时是一件好事呢?
《道德经》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间的事物都是福祸相依,如果我们不能了解这些问题,只会以主观意识给事物判定为“得失祸福”的不同面,以这样的不同面产生不同的情绪,就犯了被事物奴役自身的错误。如果换一种心态,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干涉,也不企图掌控,就能获得更多精神的自由。
孙叔敖曾说:“我并无过人之处,我以为官职到来不必退却,被罢官也不必阻止,都不是出自我自身,所以没有忧愁。”孔子听到后赞叹:“古时候的圣人,最有智慧的人是不能说服他的,最美的女人也不能使他。”
真正的人生自由,就是超越世俗的自由,在他的世界中,没有所谓世俗定论的得失祸福,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这也是道家思想中的圣人的境界,他们能理解事物变化根本和真实存在内涵,以此抛弃世俗主观意识作用,用顺其自然态度对待人和事。这样既避免多余情绪,又使自己在理解的事物同时,使自己身处主动位置,这才是真正积极法则,是人生自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