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不以物品得失为祸福才有人生真正的自由与法自然的智慧
。世间万物,不因人之主观意识而改变,正因为我们未能理解这世界,所以在这世界中苦恼不已。如冯友兰所言,圣人洞察万物之本性,其心无动于衷,不受世变之扰。
他们的心超越了世俗的界限,在超越世俗的客观理性上审视问题,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来去,无所谓生死,这便是人生追求的终极自由。
《道德经》中有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意味着人们都认定“美”就是美,“丑”就成了丑,“善”就成了善,而“不善”也被定义出来了。
然而事实上,是当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和带着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时,他们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事物本身没有好坏,只是由人的主观意识赋予它意义,从而产生定论。
对于人生的重要的是,当我们的心中的定论存在时,那些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祸福的情绪,就会自然产生。这一点可以通过创业这个过程来看待。当一个人在创业时,他会将遇到的困难视作负面状态,但一旦成功,他又可能感到非常满足,将自己处境视作吉利,有福气。但这样的局面并非总是好的,因为成功后的骄傲可能导致守成困境,比如过度奢靡导致更多问题,这样怎么说他处于幸福时刻呢?
《道德经》还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间的事物都是相依相存,一个人如果不能理解这些问题,只会在变化中以主观意识判别事物为“得失”,从而产生情绪,被事务奴役自身犯错。如果换一种心态,用真实认识和参透事物自然存在状态,不以主观意识干涉,也不会企图掌控,就能跳出主观意识获得更多精神自由。
像庄子的故事里孙叔敖,对官职既无喜悦亦无忧愁,因为他知道荣华落谁身上并不关己,与他的自我无关,因此能够悠然自得。而孔子评价孙叔敖:“古时候的人最有智慧的人无法说服,最美的人无法使其动容,即使强盗也无法抢走他的东西。”
这种精神穿越山川不会阻碍潜入深渊不会湿透,从卑微到富有都感觉充实,这就是最高级别的人生的自由——超越世俗的自由。在这种世界里,没有所谓得到或失去,只是顺应自然。这也是道家思想中的圣人形象,他们理解事物根本与真实内涵,以此抛弃世俗意志作用,用顺其自然对待一切。这是一种消极但实际上的积极法则,是真正的人生自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