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一八一章全文及译文马蹄中庄子轻抛仁义枷锁追随自然本性之步伐
道德经一八一章全文及译文:马蹄中,庄子抛弃了仁义的枷锁,追随自然本性的步伐。张永祥在《马蹄》开篇就描绘了一匹马的本性:食草饮水,奔腾欢悦,活得悠然自得,颇具风骨。伯乐的一言以转移其命运,从此汩没了它的真性。
庄子通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场景,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幅关于伯乐治马的残酷画面:“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结果是“死者十二三矣”。这匹受尽苦难和折磨的幸存者,只能在鞭子的驱使下苟延残喘,而这一切仅仅源于伯乐的一句“我善治马”。
人作为万物灵长,却常以万物为我而生,用我所用自居。即使是识马高手伯乐,也不能适应马儿天性的需求,而是用暴力驯服,以“我善治”来使用它们,以至于它们丧失了自然本性的生命,为主人的奴隶服务。这是一种何等痛苦!让人们思考,我们是否曾考虑过其他生物与我们的共存状态,以及他们承受多么不堪?
老子感慨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他对仁义的批判,是因为痛心于当世,不是无端空谈。
韩愈感叹士人求知难遇知音,又叹息天下识马者寡,他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便有名贵良好的动物,也只能被低贱的人役使,最终落入糟粕之间,被遗忘。
徐悲鸿笔下的自由奔腾,无羁束缚,让人震撼,这正是人类所需,但却被人类忽略。在理想社会中,没有外界强加,没有精神上的束缚,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生活,就像原始社会那样。
但现实世界充满混乱与争斗,“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知识分子渴望一个和平安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庄子的思想超越了世俗道德与人类中心观念,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大部分人早已如同那些被训练成服从者的动物,他们忙着为了自己的成就或失败而忙碌,又怎会有时间去追寻失去纯真的生活?
当科学技术掌控整个星球时,还有人敢于坚守生命本源?前方是激烈竞争与斗争后方的是回忆中的美好,只在圣贤诗人的书中留下微弱痕迹。我们人类将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