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探索悟在天成的理解中国传统宗教与学术演变新旧论
我曾经阅读过《老子》,对其深感倾心。关于老子的哲学立场,我认为他并不完全是一个唯理主义者。《老子》这部著作虽然短小精悍,只有五千言,但它所蕴含的智慧和深刻性,却远超过了后来的注疏之多。在《老子》的第21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里的“信”,其实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概念,而这在古代就已经被提及。
老子的思想中,宇宙本质被视为信息,这与现代科技中的数据流动相呼应。他强调自然界和社会中存在一种周期性的秩序,这种周期性是由正态向相反状态转化而形成的,即“反者,道之动”。然而,一些中国哲学史书籍往往将中国哲学归入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框架,这种分类显得有些牵强。
实际上,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希腊哲学中的唯物论/唯心论二元分类框架不符。西方的这种划分起源于伊壁鸠鲁派等希腊流派,并通过法国启蒙时期和英国机械唯物主义影响到了近代。但这些都基于牛顿式机械物理体系,对生命力缺乏认识。而中国、东方哲学则以生命为核心,是一种活跃、生机勃勃的哲学观念。
在本体论上,中国古典思想是理性主义色彩浓厚,与伦理主义(孔子)和个人格德观念(孟子)融合。阴阳五行理论与希腊的纯粹唯物主义截然不同。我对中国哲学思想史发展看法简明概述如下:从夏商时期太阳崇拜到周代北斗崇拜,再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最终汉朝以儒家为主导文化至今。这一过程包括了天文文化人文文化、政典文化人伦文化以及儒道佛三教并存等阶段,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独特的声音,如魏晋玄學带来的存在主義色彩,以及宋明新儒學與晚清实用考据语言训诂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