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_修行不愿透露的秘密探索天然道观中的道教奥秘
福州的摆塔文化:修行不愿透露的秘密,探索天然道观中的道教奥秘
福州摆塔文化的由来
中秋摆塔,是福州独具特色的习俗,据说始于明朝嘉靖年间。传说戚继光在平定闽南倭患后凯旋归来,恰逢中秋佳节,百姓为了庆祝他的胜利,将家中的珍贵物品摆放在门口,以此表达欢迎之情。由于老城内多有寺庙和塔林,因此人们常用古塔模型作为摆设,这便称为“摆塔”。这项活动在清代时期也十分盛行。清代学者施鸿保在其著作《闽杂记补遗》中记载:“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等,在彩色辉丽、雕镂精细的小巧物件上下过手工制作,小至数寸,大至如实质高达七八尺,有十三层高,可内放灯火照耀,每一层都能发出光芒,被称作‘光明塔’。”随着时间的流逝,“摆塔”成为了一个固定的中秋习俗,不仅有了炫耀财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一面,也包含了尊敬祖先和庆祝节日氛围。
裴仙宫与福州的摆塔文化传承
裴仙宫建于宋代治平年间,当时正值明清盛世,它开始举办并且持续了几百年的“摆台”活动。在改革开放后期,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领导下的裴仙宫,一直坚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这一习俗延续到了今天。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陈锦丰道长都会组织管委会成员进行一次大型的传统民俗活动。在空旷的地方搭建几个桌子,每个桌子的位置根据所展示物品数量而定,从一张小桌到三四张大桌不等,其中头张一定靠近墙壁,而余下的依次排列下去。待所有桌位布置好后,再铺上毯子或被单,便可以开始装饰。
参与装饰的是各种孩子们喜爱的小玩意,如泥娃娃、瓷塑人物及动物、小巧模型椅子和桌子,以及插入木架上的刀枪矛戟等。装饰方式是:首先将造型精美、高度可观(一般为7-9或13层)的铁皮或薄木板制成的楼梯形状地紧靠墙壁,并置于靠墙最中央位置,使之成为整个展览区最显眼部分;然后,在两侧以及前方分别布置各类配件,如泥制佛像、八仙出山、天女散花以及全套婚礼仪仗——从二寸高的小旗兵到扛凉伞吹喇叭抬轿偶人一系列小戏剧角色。此外,还要注意大小比例的问题,即大的放在后面,小的放在前面,以保持整体协调性。而必不可少的一点是“禾秧盆景”,即用一个或一对小盆土灌水种稻谷,让其自然发芽。当月圆之夜,这些盆景里已生出几寸高绿色稻苗,为整个场合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这象征着五谷丰登之愿望,同时也反映了步步高升的心态。此外,现在还特别向医护人员致敬,他们在疫情期间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让他们成为现代社会新的英雄。
过去这种堆砌宝座代表的是希望家族繁荣昌盛,现在则除了纪念戚继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外,还寓含着个人事业不断进步的情感意义。而今年,因为疫情原因,裴仙宫还特别设置了一片医护天使区域,用以向那些奋战第一线医护人员致以崇高敬意。这既是对旧习新变,也是对深厚文脈民风应如何融合发展的一个思考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