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经文中的太霄琅书比喻十善十恶
【导读】《太霄琅书十善十恶》,源自北宋道教经文《云笈七签》第三十八卷“说戒部”,这是一系列关于如何控制口、身、心的修行准则。
【新文】
在遵循《上品戒》的精神,恤死度生、救疾治病,施惠穷困、割己济物;奉侍师生、营建静舍,书经校定、修斋念道。退身让义,不争功名;宣化愚俗,谏诤解恶。边道立井,植种果林;教化童蒙,劝人作善。旌为可法,动静可观。教制可轨,使之成为日常行为的习惯。一旦十善被广泛实践,便称之为道士。
如果不去努力做善事,只是徒劳地在山林间浪费时间;如果能信守这些原则,就要勤奋寻找各种戒律。在众多的戒律中,每一条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无论数量还是种类,都服务于一个更高的目标——那就是与内心神明相结合,并且将三大方面(口语言、身体行动和心灵意志)统一起来。
无论是在言辞上还是身体上的行动或是心中的想法,都会产生无量的善与恶。而其中尤以十个特别邪恶的事作为主要问题。一者,是虚假陈述;二者,是废话连篇;三者,是散播流言蜚语和毁谤他人的行为,这四种都是从嘴巴开始的问题,而转变过来,就是一种美好的表现。
五者,是贪婪爱慕六者的财富或物品,以及偷窃盗取七者的私有财产八者的嫉妒以及九者的愤怒怨恨和十者的偏执狂,这些都是涉及身体层面的错误。而八至十的问题,则涉及到心理层面,比如嫉妒恨,有时还伴随着愤怒或憎恨的心态。这三种心理状态都属于心灵领域而非身体或语言范畴。在这三个领域中,最重的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因为它们往往根植于深处,一旦断绝这些负面情绪,就可以通过培养正面的德性来实现这一点。
因此,我们应该直率地说出真理,用平和的声音进行交流,对外界保持谦逊,不积累财富也不拒绝分享,让内外世界保持纯洁。不仅如此,还要庆祝快乐的事情,并对尊敬我们的人表示信任。只有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备此十善”的境界,从而彻底摆脱那些烦恼带来的痛苦,将所有坏事一扫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