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医学之祖孙思邈大医精诚
高明见,南北朝至隋唐间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于阴阳、推步(天文历法)、医药无不善。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提出“大医精诚”的思想,是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其中认为大医必须具备两个品质,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medicine 之人必须“博极医学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即要求medical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如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不图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以其崇高medical德,被后世尊为“药王”。
《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孙思邈,其容色甚少,与周宣帝时言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我方助之一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对曰:‘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无虚言也。’将授爵位固辞不受,又拜谏议大夫亦辞。”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辞;上元元年归去赐良马与鄱阳公主邑司居焉。
然而,《旧唐书》中自相矛盾的一段记载,却引起了关于孙思邈真人年龄的一个千古之谜!其中说:“开皇辛酉岁生今年九十三矣。”询乡里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如眼前事。”但西魏大统七年即辛丑年,而非辛酉年,使得公元541年的历史与他人的视线交汇。此外,《旧唐书》还记载了魏征等修史时多次访问孙思邈,有如目睹,这说明他确实生活在西魏时期。
据此,可知孫斯廖於永淳元年卒,即公元682年,其世寿141歲。《旧唐书》记载:“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
至宋徽宗時敕封孫斯廖為妙應真人,並由道教尊為九天采訪三界藥王天醫大聖、“藥王孫大真人”、“開元普度天尊”、“感應普救天尊”等稱號。他被視作全真教中的神通廣大的醫學專家,也被認為擁有一種回春的奇術和深厚的大成就。在他的作品中,他提出了許多關於醫療與養生方面的理論,這些理論對後來的醫學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他是一個充滿智慧和慈悲的人,被後世敬仰並傳唱他的故事。在他的書籍中,他總結了自己長壽秘訣,以及如何保持健康和延長生命等內容,這些都成為當代以及今后的醫學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对古代医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人们对于健康和治疗疾病的认知,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各种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对这些古代医疗知识抱以高度兴趣,并不断寻求新的启示和借鉴。此外,这种跨越时间和文化边界的情怀,也反映了一种人类共同价值观——追求健康、减轻痛苦并促进个人福祉。这正是作为一名现代医疗工作者,我们应该致力于继续探索并实现这一目标的手足口语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