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背着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电子版漫步于中药百年老字号之中寻觅古代医术与哲学的融合
[导读]在中药百年老字号中,品味虽贵必不减物力,这些老字号的存在,或许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精神和态度。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医药商业活动,明清时期中药商业日益发达,尤其是在清代全国各地开设的中药店铺较明代明显增多。这些数百年的老字号能历久不衰,就是由于讲究药品质量、善于经营管理、货真价实、服务态度好。以下是几位人物背后故事:
首先,有一位名叫乐显扬的人,他创立了北京同仁堂。这家店自康熙八年(1669年)创建至今,一直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祖训。同仁堂曾获得宫廷信任,不仅包揽内府用药,还规定太医院御药房用药由同仁堂代制。
接着,是长沙九芝堂的劳澄。他最初是一家无店名的小药铺,但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最终未能开设分店,只维持手工操作。不过,在新中国建立后,该店与其他门市合并改组成九芝堂制薬厂。
再来的是苏州雷允上诵芬堂,由雷大升于雍正十二年(1734)创设。雷大升以知医术著称,其所制六神丸、小金丹、行军散等均名扬四方,其中六神丸尤为人传颂。
接下来,我们说到北京长春堂,由孙掁兰创建于乾隆末年。他先开了一小藥鋪賣聞藥,以後掁蘭之孫三明研製新型聞藥“避瘟散”,聲名大噪。
最后,我们提到杭州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由胡雪岩筹设于同治十三年(1874),正式营业于光绪四年(1878)。胡庆余堂选料精良,对成品制作有严格要求,因此产品质地优良,疗效可靠。
此外,还有一家虎标永安堂,由南洋华侨胡子钦最早开设于仰光,并迅速扩展至东南亚各地及上海等地。在抗战爆发后业务停顿,但仍然保持着其品牌声誉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