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的道家代表人物内丹学家朗然子
在东汉之后,道教内外丹修炼逐渐盛行。唐代是外丹炼制的鼎盛时期,但随着几位唐帝服食后暴亡,外丹学派遭受重创。于是,道教学者转而重视内丹修炼。从唐末到宋、金时期,一批内丹大成者如钟离权、吕洞宾、陈抟等人,他们留下了丰富的著作。
朗然子继承了内丹的传统,在洛阳通充观大成,他有著名的《悟真诗》三十首流传至今。在金大定年间,“七真”之一谭长真曾居住于通充观前后十二年,也达到了内丹的大成,有《水云集》流传下来。
刘希岳,字秀峰,又字望嵩,号朗然子,又号了然子,是唐朝末年的举人出身。他生于富豪之家,但仕途未能顺利,因此选择放弃仕途,全心投入修道生活。在四十五岁时,他曾在灵都老子观住过一段时间,并在西京洛阳的一座名为通元观的地方修炼。他在这里勤奋地练习,不出十年,就达到功成道圆的地步,即使他已经六十多岁,却看起来仍像中年壮男一样。
朗然子的修行法门曾出现过许多奇迹,这些故事被载入洛阳古代史志中。一天,当他要离开观念远行时,不少信众来送别,只见他端坐闭目养神,然后突然消失踪影,一阵蝉声响起,他竟然坐在树梢上云端之上。
他的作品《悟真诗》三十首深刻总结了前半生的错误和所获至妙。他认为世人注重身家的享乐,而忽略了生命本质,最终只能自食其果。因此,他警示世人:“尽求点化要肥家,忘却形枯改岁华。”他坚持身心实实在在获得的延年益寿,而非依赖天命或神鬼塑画。他认为:“功勤未及于旬年 人惊不老,寿算己俞于五纪(一纪十二年),自觉如新。”
这种体会极为深刻,是通过实践获得的,而不是上天赐予。这就是为什么他说:“只此云霄应有路,算来人命岂有天?莫言古道人难会,自是顽夫不学仙。” 他明白坦诚地告诉世人应该重视现生,不追求来世,因为“今生不悟望来生据算来生甚未明”,更何况“争似便修天上路何须更入地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