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养的道家高人内丹学家朗然子
在东汉之后,道教的内外丹修炼逐渐盛行。唐代是外丹炼制之时期,虽然有几位唐帝尝试服食,但最终都以暴亡告终,这一事件对外丹产生了极大的挫折。随后,道教学者们转而重视内丹修炼,从唐末至宋、金时期,一系列著名的内丹大成者出现,他们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包括钟离权、吕洞宾和陈抟等人的作品。
朗然子继承并发展了内丹学说,在洛阳地区的大成中,他留下了一部《悟真诗》三十首。这段时间里,有“七真”之一的谭长真在通充观(又称朝元宫)居住期间,也达到了内丹大成,并有《水云集》流传于世。
刘希岳,字秀峰,又字望嵩,号朗然子,是唐末出生的举人。他出身于富有的家庭,是一个深受儒家教育影响的人物。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一定成绩后,他却未能获得仕途上的成功。于是,他放弃仕途,选择了修道生活。
在四十五岁那年,朗然子的修为得到了显著提升。他曾在灵都老子观居住过,并且多次参访各地的古代仙境和隐士。此后,他选择了位于洛阳城南岸的通元观作为自己的修行场所。在这里,他通过勤奋学习和严格练习,最终功力圆满达到。
他的故事也被载入史册,其中记载他的一些奇迹,如一次他要离开观区远行时,不见踪影,然后突然从树梢祥云中出现,让周围的人感到惊讶不已。
除了实践之外,朗然子还创作了一系列诗歌,如《悟真诗》,这些作品体现出了他对生命价值与短暂性的深刻理解。他反复强调,只有关注现世,不追求来世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自我提升。他认为,“今生不悟望来生”,因为“据算来生甚未明”。
总结来说,朗然子的故事是一段关于个人觉醒与自我超越过程中的探索。通过他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以及如何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最终达到心灵上的平静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