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升经道家道德经自然之篇
导读
《老子西升经》,作者和成书年代不详。据南宋赵希弁《昭德先生读书后志》记述,该经系函谷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而成。尹喜字公度,周天水人。康王时为大夫,他仰观天象,知有圣人将西度,乃乞为函谷关令。果然在函谷关遇老子,迎为师,求至道,老子授以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尹喜后成道。
由于该经首称“老君西升,开道竺乾”,明显具有老子化胡的崇道抑佛思想;且引用“三业”“六根”等佛教用语,成书当在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之后。而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中提及此经,可知为汉末魏晋间道士所作。《道藏》第三百四十六、三百四十七册收有宋徽宗御注《西升经》三卷,共三十九章及陈景元所辑《西升经集注》六卷亦三十九章,其中两本文字不尽相同。
该书以四言、五言或字数不等的句式阐明老子的清静无为主张。首先对“道”进行阐释。谓“自然者,是‘虚无’之根本也”,“虚无生自然,不生则止,无则全。”万物皆始于“虚无”,而“虚无”也正是 道之根本,“天与与人物,本皆‘元’之元。”
先生客观物质世界而存在的 “ 道 ” 是从虚无中脱胎而出的,它虽孕育生灵、繁衍万物、支撑起整个宇宙人间却又是虚空恍惚,看不见摸不着,只是一种 无色 无味 虚空空寂 的幽灵般东西。
《西升经》的宇宙起源说与 老子 《 道德 经 》 所说的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一致。这一说法反映了他眼里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着的,有形的,并认为万物都要回到其初源状态,即从有到非有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永恒循环的大生命活动过程。
论形与神关系,《西升经》认为形神互相生成,又相互依存。“神出自形,而形成自神”。这意味着每一种生命都是由一个精神实体(即精)创造出来,然后这个精继续维持并影响这个生命,使它成为具体的人或者事物。在这一过程中,“心”(即意念)扮演了关键角色,因为它决定了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周围环境,以及如何行动来应对这些环境,从而塑造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通过这种理解,《西升历》的修身养性部分强调的是内心修炼,将注意力集中在精神层面的发展上,以达到内外合一。这一点被视为实现个人完美状态的一种途径,即通过追求内心平静和自由,与外界干扰分离,从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此外,《 西 升 经 》 也 讨论 了 治 国 之 法 主 张 的 思 想,这些思潮基于对人类本性的深刻理解:“民富国强”。因此,在治理国家时应该避免过度累积财富,因为这会导致人民疲惫,最终导致国家衰败。而正确做法是在保证人民生活充足的情况下减少负担,让人们能够安心工作,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这就是著名的话语——"民富国强"——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类需求,即为了共同利益建立一种更好的社会秩序,同时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这样的社会才可能长久地保持其活力并不断进步。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让统治者明白,他们的地位并不仅仅依赖于他们掌握权力的能力,更需要他们具备智慧去了解民众的心声,用爱护的手段来引领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结来说,《 西 升 经 》 提供了一套关于宇宙起源、形态变化以及人类行为原则的哲学理论,其核心内容涉及到对于 “ 自然”的尊重,对于个人内心探索及其价值判断标准,以及对于社会管理方式的一些建议。如果我们把这些概念放在现代文化背景下,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仍然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新颖且独特视角,同时还能激励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世界及其运行规律。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的古代文本虽然经过时间沉淀,但其蕴含的情感智慧、哲学洞察力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决策选择上,都能给予我们新的启示,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许甚至能带给我们一些未曾预料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