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道教文化深藏全真律坛外人知之戒法不妄传天然道观守护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自解放后首次的传戒仪式,这一历史性事件被宋士洪道长亲自拍摄。戒律,即禁令之义,是修为归真的要务、修行之必需。在天真皇人的话语中,他指出:作为道士,不仅要模仿道士的榜样;而对于称谓“真人”,则必须遵循真正的规矩和习惯。一旦进入戒坛,信众们必须秉持诚意接受戒律,努力保持安静,并严格遵守各项威仪。他们追随五祖和七真的足迹,以期成为全真派的一面旗帜,为家风树立典范。
实际上,从严格意义来看,全真派的传戒活动并不算是宗教仪式,而是一种严谨的教务活动,它体现了一种庄重的道德纪律和对教规制度建设的重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尽管道教中的全真派是在某些方面推动了传戒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做法起源于全真派。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正一道教就已经有了类似的传戒活动,这一点可以通过许多古老的道教经典来证实。在敦煌文书中,有一份唐代女道士王景仙受十戒十四持身品牒(十戒经盟文)的记录。这份文本反映了当时唐代受刑人在接受十大誓言并发誓永远修行供养之后的心态。
有人认为,佛教对 道 教 的 传 戒 活 动 有 所 影 响,但 这 一 说 法 并 不 充 分。原因之一是印度佛教早期并没有记载过任何关于传授诸侯或僧侣界限内外法门、所谓“不善行为”等内容。而中国佛教学术上的关于此类记载,则主要集中在唐宋以后,这显然比 道 教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进行同样的活动要晚得多。
全真派对于传授戒法极其认真慎重,只有当找到了合适的人选时,他们才会轻启口述这些至关重要的话语。此据《玄都律坛内庭要秘》所言,对于即将接受这段神圣任务的人来说,有十个关键条件需要满足:
善于寻求高超法术,一贯如流。
善于接近智慧者,无论何时都不疑惑。
聪明机智,可以辨别真是假伪。
谨慎小心,不乱言妄行。
柔软温和,没有过失恶劣行为。
能够胜过自己的师傅,无骄傲自满之情。
尊敬师父重视教育,如获宝贵珍宝般珍惜。
能够侍奉师长,不辞辛劳工作。
已经对先前的老师怀有感激之情。
对于受取这些精妙技艺充满热切愿望,一刻也不懈奋斗。
同时,如果方丈大律师决定向某个人授予这段权力,那么他会根据以下标准进行选择:
心地不纯净,不与之相助;
不尽诚意,不与之相助;
无坚定信念,不与之相助;
五逆罪犯,不与之相助;
身体健康状况不好,也不会选择他为徒弟。
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供选择,那么方丈会将石匣藏匿于名山福地、海岛龙宫等安全地点,只待到未来某个时候,当整个世界陷入混乱且自然灾害频发的时候,这些石匣中的智慧将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
从太上始祖降临世间开始,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化的科仪礼节,使得这一过程成为了一个稳固的地标性文化符号。这套系统最初简约,其核心目标是禁止贪欲,并维护清静状态。在《老君想尔赐》里,我们见到了正一天师最早制定的禁令,也是最古老的一部披露有关祈祷禁忌的大乘经典之一。而魏晋南北朝期间,上清灵宝新天两大支系纷纷编制出了三皈五戒八戒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准则。此后,在北宋时代,全 真 派 的兴起带来了更为详细规范化管理下的 “ 传 戒 制 度”。
由此可知,全 真 派 在其初创阶段,将根植於古旧傳統,将口耳相傳以保證只傳給對象適當人才,這樣既維護了門庭若市,又強調著「非我族类」的尊卑觀念,這也是為什麼說這種「傳 才」活動具有高度嚴肅與專業性的原因之一。但無論如何,每位學者都應該明白,即使是在如此深厚歷史基礎下,這一切仍僅僅是一個開始,一個開端,而非終點。在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這片浩瀚又迷幻的大海,並尋找更多關於我們共同旅程中不可思議故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