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宗教对话无为则无所不为
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过程,其历史悠久。近代启蒙运动以来,全球化的速度得到加速,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更是如此。但对我们人类产生根本性影响的全球化运动主要发生在20世纪。而在21世纪之初,全球化的力量和困境也同时全面地表现出来。
我们并没有统一的全球化定义。一般人认为,全球ization 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这一最初形态。同时,出现与此相应的大范围的、全球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共同体,以及文化、信仰、价值观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相遇、碰撞、对峙与融合。总的来说,globalization 是一场基于经济globalization 而形成的对人类各个方面造成巨大影响的global性历史运动。
从历史发生学角度看,globalization 基于人的本性发展,以及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改变。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力量就是自我的扩展。这一点可以是朝外,也可以是朝内。在早期,由于人们缺乏自我意识,他们视自然为神秘对象,只守候自己非常有限的地带。但随着个体自我的启动,从自然中分离出自己成为可能。在跨文化研究先驱雷蒙·潘尼卡看来,我们此时进入了历史意识之中。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一批思想家及宗教家兴起,这些思想家及宗教家的存在被贝斯(Karl Jaspers)称作“轴心时代”(the Axial Age)。这个时期标志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对个人权利以及自由有了更深入思考,并且这种思考开始涉及到社会层面。
根据雷蒙·潘尼卡文本分析,我们可以说进入全世界最大的步骤应该发端于轴心时代全世界最大的步骤,从信仰和思想活动看,它基于人的历史意识发生。这意味着人们开始有了一种时间感,这种时间感使得他们能够把自己的生活放在长远计划之上,而不是仅仅关注当下的生存需求。这对于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它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如何改善现状的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寻求超越当前状况的手段,比如通过技术进步或精神探索来实现这一点。
然而,不同的人类群体处理这些问题方式不同,因此不同的文化形式诞生,并随着时间推移演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一切多样性。此外,还有一些东西被留下,但仍然保持其重要性的传统,如宗教。
宗教是一个拯救性的概念,它通常强调某种终极真理或道德标准,以帮助个人达到某种状态,比如灵魂解脱或精神上的完满。不过,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而且它们之间存在差异,有时候甚至互相冲突。当不同信仰系统接触时,他们需要找到共通点,同时也要尊重彼此间不可逾越的情感领域,这是一项挑战,因为每个信徒都希望他们所珍视的事物得到认可而不会受到损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理论家提出了各种策略,比如排他论(置换模式)、兼容论(成全模式)和多元论(互益模式)。排除主义者认为只有他们自己的信仰才是正确且有效率;兼容主义者则认为所有其他信仰都是错误且无效率,但即使这样也值得尊重;而多元论者则主张所有信念体系都是独立且有效,并且互补对方,将这三种观点结合起来能提供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交流及其意义的一般框架。
因此,可以看到,当谈到“无为则无所不为”的原则,即便是在快速变化、高度连接但又充满矛盾的人类世界中,无作为也是无法避免的一个选择。如果没有适当的人际交往,没有真正承认他者的身份,那么任何形式的心灵联系都会变得空洞。而如果没有放弃既有的偏见,没有开放心胸去接受他者的观念,那么任何形式的心灵交流都会受限。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作为并非是不作为,而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决策,是一种行为方式。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地方,无作为并不意味着失败,而可能意味着坚持你的道路,不让别人的声音盖过你自己的声音。不言以示尊重,不言以表达平等,也许只是因为你知道,当两颗星星距离太近的时候,它们会消失在彼此光芒之中,就像两个声线太靠近一样难以辨识。你必须给予空间,让对方呼吸,让对方说话,让对方听到自己的声音——就像让河水流淌,让森林繁茂,就像让生命继续向前延伸一样。
当我们谈论未来的可能性,我们必须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包容性的环境,其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能感到被看见,被听见,被尊重。这不是简单的事情,但这是必要的事情,因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我们的潜力,把握住那些将要到来的机遇。
让我们一起走上这条路吧——不急躁,不慌张,用耐心去聆听,用智慧去理解,用爱心去接纳用宽广的心胸去拥抱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说:“无为,则无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