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西方宗教学与中国当代学术发展中的德道经探究在自然景观中的应用
在我们经历的世纪之交和千纪之交,中国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即宗教学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宗教乃人类精神现象和灵性生活,人们对宗教的认知和研究,亦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应该承认,在宗教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之前,这种宗教认知和研究或是各种宗教本身的一种内在性研究,体现出对其观念、情感、行为、组织、经籍及文化构建和传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剖析,或是相关学科所需的一种边缘性研究,展示着这些学科具有的多元知识背景和必要逻辑关联。而不带信仰前提、不为辅助手段、以客观、科学、公正态度为特色的西方宗教学,则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
西方宗教学作为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从根本上影响到一百多年来的世界宗教研究。在这一百多年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研究范围、高度抽象化并系统地探讨德道经及其应用于自然景观中的深层次意义等特定范畴,以及基本方法,如纵向梳理史料方法、中止判断现象方法以及社会功能分析方法等。此外,还有一些现代学者主张将较新的领域如生物伦理學纳入广义西方宗教学视域。
此类探究吸引且困惑人之精神世界的一些基本关系,如神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以及如何在自然景观中找到这场永恒而又瞬息万变的心灵旅程等,由此构成其研究体系的特定范畴。例如,我国著名思想家庄子即在其《庄子》中深刻地展示了他对“天地”、“万物”的哲思,而德道经则被看作是实现这种哲思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他看来,“天地”、“万物”都蕴含着一种宇宙间普遍存在的事实,是每个人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情感体验。
顺着这一思路,不少当代思想家把德道经理解为一种指导人们如何从内心寻找宇宙间真理,并将这种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方式。他们认为,无论是在自然景观还是城市喧嚣中,我们都能找到那份静谧而又强大的力量——德道,它能够帮助我们超越个人的局限,与宇宙保持联系,从而达到一种更高级别的心灵平衡。
这样的思考方式虽然源远流长,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因为它要求我们去质疑我们的价值观念,将我们的信仰置于不断变化的地球环境中进行检验。这需要我们具备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类世界,同时也能够保持内心世界稳定的核心——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