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拼音秘籍揭秘全真律坛外人未知的戒法不妄传天然道观之道
在1989年,北京的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第一次传戒合影,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宋士洪道长所记录。戒律是修行之要,是归真之途。天真皇人曾言:“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当一位修者进入戒坛,他们必须秉持诚意接受戒律,注重举止的庄严与仪式的庄重,以远离五祖、七真的尘俗生活为目标。他们努力成为全真的榜样,将家风传承给子孙。
严格来说,全真派的传戒活动更像是教务管理,而不是法事庆典,它体现了严肃的道纪和重视教制建设的精神。这是因为,不仅全真派,就连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类似的传戒活动,如《唐景云二年道士王景仙受十戒十四持身品牒》的记录中提到。这些早期文献展示了唐代道士受戒的情况,也反驳了一些说法,即认为道教从佛教中借鉴了这项制度。
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印度早期佛教并没有明确记载过这样的“传授”过程。而中国佛教关于这一点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代,那比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晚得多。此外,全真派对于传授戒律极其谨慎,只有经过筛选的人才会得到这个机会。
《玄都律坛内庭要秘》阐述了一名候选人的十个条件:好学善思、尊敬贤智、识别虚假、谨慎言行、温柔自持、高尚师德、侍奉师长无怨尤、对先师有感激之情,以及不断请求受戒。在选择将哪些人授予戒律时,方丈大律师会遵循以下原则:只有那些心地纯净,无病魔缠身且行为端正的人才可以获得。这意味着即使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也不会轻易进行这种仪式。最后,如果实在无法找到合适的人,他甚至愿意将石匣藏于山野或海岛等神圣地点,让自然界来决定何时出现一个合格的人物。
综上所述,从太上天帝降世以来,一直流传至今的一系列科仪构成了 道教的一大特色。此前初级阶段上的简约而主要针对贪欲和清静的问题,但随着时间发展和宗旨演变,上清派、新天师道等各自创立了如三皈五禁八禁十禁等更加详细复杂的心灵修养指导。在北宋后,全真派正式建立起来,并引入“传授”制度,以口口相伝方式维护古老习俗,使得六耳不谈此事,其目的就是确保神仙境界只被真正值得信赖的人们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