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论理性宗教对启示宗教的超越在社会抱朴守拙之中寻找光同尘的和谐
康德论理性宗教超越启示宗教:在社会抱朴守拙中寻找光同尘的和谐
康德为什么要区分两种宗教,或者说为两种宗教划界?理性宗教又是如何实现对启示宗教的超越?其实,从康德对两种宗教关系的阐释中可见微知著。康德认为,“理性宗教”就是纯然通过理性而可能的宗教,它不以任何经验性的因素为基础,拥有一种先天的必然性。这类似于一种道德信仰,其基础是道德哲学。
那么,为何道德必然导致宗教呢?康德认为,一个由道德法则来规定的意志,就是一个无条件善的意志,它并不通过其他任何条件或前提而可能,而是出自纯粹理性的实践应用。而一个无条件善的意志的必然客体,就是“在尘世中造就至善”。这种至善就是“ 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但是在康德看来,除非人的行为是出自一个无条件善的意志,否则,就只能是一种关乎利害得失的行为,而不具有任何道德性。因此,为了保证在尘世造就至善,让我们的道重心不会落空,理性就会要求上帝存在。
这样,我们就从纯粹的道德哲学达到了纯粹的一般信仰,从而建立起了关于上帝的一般信仰,这样的关于上帝的一般信仰,就构成了一个纯粹的一般宇宙观念。启示宗教学说,上帝直接向某些个别人说话,这使得它成为历史上的特殊事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他们也会根据这些经历来解释他们与上帝之间的事务。
然而,这些经历并没有被普遍接受,也无法被普遍理解,因为它们都是基于特定历史时刻和文化环境下的个人感受。因此,对于那些依赖于具体事件进行解释的人来说,他所获得的是一种特殊体验,但这不是一种普遍可接受的事实。而且,由于这些事件都是不可复制、不可验证的事情,因此它们不能作为一般真相得到承认。
总之,在《純然 理性的界限内》第二版序言中,康他用同心圆形象地说明了理智宇宙观与启示宇宙观之间关系指出一切启示宇宙观虽然都建立在特殊经历之上,但是,它们都包含着共同核心部分,那就是純然一致於人类行为中的正义與公平这一原则。此外,无论各种不同类型の神话系统有多么不同的内容,其核心部分始终围绕着人们如何认识到自己与更高力量(如神)的关系展开。
最后,可以看到尽管每个人的理解和行动方式都不同,但最终我们都会追求那份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满足、身心健康、精神充实,以及达到最高层次幸福状态——即所谓“至善”。这是因为我们深植于内心的一个直觉,即只有当我们的行为符合真正意义上的正义和公平时,我们才能真正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能维持良好的关系,不仅是彼此间,还包括自然世界及更高存在者。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这种精神态度,那么所有人都会共享相同的情感目标,即追求真诚、爱护、尊敬以及生活本身给予我们的恩惠。这便形成了一种集体意识,即即使面对差异,每个人仍能找到共同点,以此建立起一种更加包容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