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微论薛幽栖唐代道士与道家代表人物并提反复赞叹其深邃之智
薛幽栖,唐代道教著名士人,蒲州宝鼎(今山西荣河县)人,其生卒年份不详,但活动时间约为开元、天宝之际。《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他性格沉静,有着敏锐的见识和卓越的洞察力。在闲暇时光,他喜爱探索方外事物。唐朝开元年间(713-741),他考取进士一等,并在弱冠之年即获得这一成就。随后调任官府,担任陵郡尉,但他的秩序尚未满足,便放弃官职,远游四川青城和峨眉山,并曾前往鹤鸣山寻访汉天师治所。
在天宝初期(742-755),他再次访问南岳,为寻找修行之地而潜心研究。他隐匿其姓名,在五老峰下修行生活。这段期间,他深入研读三洞经教,对此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如同“风中逸客”般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些智慧。
据卫琪《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六注释,我们知道当时他居住于南岳期间,“日诵《大洞经》,数百遍”,并且常与左右的人集会进行讨论。此后不久,他便达到了悬解的境界。
薛幽栖著有《玄微论》三卷,这部作品被唐玄宗高度评价。他还对《灵宝度人经》进行了注释,这些注释后来被收入陈景元编纂的《灵宝度人经四注》中。在这本书末尾署名:“甲午岁庚午月,衡岳道士薛幽栖序。”根据甲午岁,当为天宝十三年的情况,即754年。
在他的注释中 薛幽栖认为,《灵宝度人经》的核心是阐述“大梵之理”。他指出,“此经义旨冥奥音韵隐秘皆申明大梵之理非化诱常途之辞。”又说:“既元始所说太上所敷皆诸天秘章灵魔隐韵固宜大梵至理岂世上寻常 之辞也。”
这里提到的“大梵”一词,与佛教中的概念相似,是一种超脱尘世俗虑、不可言说的宇宙本源,它与老子思想中的“道”的含义相近,都代表万物生成的源头。在这种意义上 薛幽栖将这个词语用来比喻元始天尊所说的法门,即认为它是最高-level 的智慧,不可比拟于凡人的语言或文字。
同时 他非常强调通过不断地诵读和思考这些法术,以达到精神上的契合。他坚信,只有通过寂静的心态才能真正理解这些高深莫测的话题。而对于那些想要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平静的人来说,这种方法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帮助他们避免灾难、保佑君王,同时也有助于祖先们得到安宁,最终自己也能够达到觉醒状态。
最后,他还强调了通过专心致志地阅读这部古籍可以带来的福德效益。“转诵此经令周十遍福德报应立应不祥祸自消故知灵文功用弘普广济 天下者也。”意即,如果人们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这部文献,就能获得许多好处,无论是在个人还是社会层面都能带来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