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面对天灾人祸来自道德经的五条告诫

 

灾难是人类生存过程中遇到的经历和挑战。数千年来,人类历经了各种灾难:洪水、干旱、地震、蝗虫、瘟疫、战争……这些天灾人祸,让人类饱受各种痛苦。

 

 

《道德经》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的先祖通过观察和体悟,对于自然的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从有和无,正与反进行论证,其独特的思维观点,对人类如何看待自身、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看待灾难,给出了充满智慧的启发。

 

 

 

1、万物平等

 

 

 

 

 

 

《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无所谓仁爱,它把万物看作稻草作的刍狗一样;圣人无所谓仁爱,他把百姓看作刍狗一样。

 

 

天地生养万物,自然而生,自然而养。天地不觉得生养了万物有功,也不觉得万物死亡自己有过。天地不会厚待人类而轻贱万物,也不会厚待万物而薄视人类。在自然和天地之中,人和蚂蚁、蜻蜓、虎豹、蟒蛇、树木花草、泥土灰尘是一样的。

 

 

自然界的万物,皆有所属,皆有所性,万物共生,相辅相成,如天与地,阴与阳,无天则无地,无阴则无阳,无万物则无人类。

 

 

人类和万物休戚与共。自然没有封人类为万物之长,人类没有随意改造、伤害摧残万物的权利。人类和自然环境、各种生物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人类自我附加的符号:富贵、权势、地位、贫穷、勇敢、慈爱,在自然面前没有意义。自然不会因为一个人苛责或仁爱、富贵或贫穷、老人或孩子,而在灾难面前偏袒于他。

 

 

 

2、珍惜生命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利和生命哪个更值得珍惜?生命和财富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和失去生命哪个更有害?

 

 

老子倡导人们重视对身体和生命的珍惜、爱护,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提倡“知足知止”,以降低,减少对物质的过分需求。

 

 

 

 

老子主张一种“啬”的精神:治人事天,莫若啬。治理天下和保养身心,莫过于爱惜节俭重要了。啬,是节俭、节制,在生活上节俭,在上节制。

 

 

爱惜身体的首要不是大量运动,首要的是减少对身体和精神的各种损耗,运动和健身,是在止耗的基础上,进行加强。清淡饮食、合理作息、节制、简单生活,减少对精、气、神的损耗。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身体是每个人的圣殿,无论里面供奉的是什么,都应该好好保持她的强韧、美丽、清洁。

 

 

品德高尚之人,只求温饱朴素的生活,不追求奢华的生活。老子因此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只有懂得爱护身体、保养身体的人,才可以托付大任。

 

 

爱惜身体之人,内修涵养,外无贪欲,精、气、神充足,冲气为和,自然时时刻刻神清气爽,正气充沛。这样的人,抱朴归真,淡泊寡欲,宠辱不惊,胸怀广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知足知止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罪莫大于放纵,祸莫大于不知足,错莫大于贪婪。

 

 

人的快乐和财富、名利、权势从来就不是正比,孩童时期总比中年时期快乐,挤着公交上班的年轻人总是比开着豪车赴宴的老板容易开心。所谓的天灾,远不及人祸可怕,天灾可自救,人祸不可活。

 

 

放纵,贪婪自私,嫉妒,暴怒,仇恨,这些人类情感中的阴暗面,需要人类用理智加以节制和控制,需要用好的品德和修养筑起篱笆,把这些情绪圈禁起来。

 

 

历史上的昏君、佞臣,莫不是为一己之私,放纵,甚至发动战争,祸及天下。春秋争霸,留给后人的如今也不过是芳草萋萋,记得他们名字的有几人?

 

 

没有什么比生命的充实和内在的幸福更重要。为钱所累,为名所累,终不是生活的目的,纵使名利双手,也会有得不偿失之感。

 

 

过度追逐名利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过多积聚财富必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有后才有先

 

 

 

 

《道德经》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谦卑退让反而能居人先,不计个人生死反而让生命长久。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老子圣贤思想的发扬。

 

 

古代的帝王将相,位高权重、天下至尊,然而历史和百姓铭记和称颂的,永远是那些把普通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而不是权倾天下的人。

 

 

明朝杨慎的《临江仙》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那些所谓的达官贵族、王侯将相,早已灰飞烟灭。历史是为天下人流血流汗的人书写和推动的,百姓任何时候都不会遗忘:西门豹、魏征、范仲淹、岳飞、文天祥、海瑞、孙嘉淦…… 在天灾人祸面前,他们为民请命,以百姓利益为先,任何时候,他们的光辉都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拥有更多。他们得到的,是比物质更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5、祸福相依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的旁边,可能就有幸福,幸福的里面,可能就要灾祸。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初霜已至,冰雪还会远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霜已至,冰雪定不会远,如何应对,才是当务之急。

 

 

灾难是痛苦的,但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人们精神失去乐园,践踏自然规律,不懂珍惜生命,滋生,不知足,不知止,这才是最可怕的灾难,也是各种灾难的起源。

 

 

祸能否转化为福,福是否一定会成为祸,就看人们在祸和福中选择了什么样的行为。尊重自然,珍惜生命,降低,俭以养德,先天下为先,知足知止,那么,所有的灾难在人类面前,将是促进人类了解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探索长久幸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