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榆|文
有和空是老子《道德经》中很重要的概念,跟它们相近的还有强和弱,我就用系统观来解读一下有和空、强和弱这概念。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万物来自于有,有来自于无。
关于第一句话中的“反”字,大部分的人翻译成了相反,对立面,物极必反,也有人翻译成循环往复的运动,我觉得第二种解释是比较合理的。道是形成系统的原始规律,系统的运动也会反作用于自己外边的原始规律上,所以道这种系统外边的原始规律总是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地变换,物极必反,来回震动,这也正是道不可说的原因之一。 老子又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意思是说,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也暗含着物极必反的意思。所以道的作用总是微妙柔弱中循序渐进,在柔弱中把事情做成,人在使用道时也总是在使用它柔弱的特性,天地之间的事物,也是在悄无声息中逐渐演变,而不是狂风骤雨式的运动。
世人喜欢用强,而老子喜欢用弱,强的作用容易看到,而弱的作用难以看到,强容易把握,而弱难以把握,强的效果明显,而副作用也很大,弱的效果不明显,而没有副作用,反而能蓄养万物。强是直线式思维,弱是系统式思维,所以老子才会如此费力地为大家揭示一个与大家日常生活中思维方式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
三国时期,司马懿奉魏明帝曹叡之令,率军平辽。8月攻破襄平城,入城后,司马懿屠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收编百姓四万户,迁入内地。这场和迁民虽然巩固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在当时的上可算作是大赢家,但是辽东地区从此人烟稀少,后来被北方的少数民族占领,为以后的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给中原大地造成了几百年的动荡,给汉族造成了空前的劫难。
人们都习惯于看到强势眼前的好作用,而看不到它有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而老子却是在事物的运动中看问题,用系统思维看问题,所以他看到了弱的巨大作用,看到了无为而治的巨大好处。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 (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集中到一个车毂中,有了中间空虚的地方,才有了车的用处。 揉合泥土制成陶器,有了中间空虚的地方,才有了陶器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之间的空虚,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因此,“有”带来便利,“无”发挥了作用。
跟强和弱的作用很相似,老子也论述了有和空的作用上的差异性。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看不到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我觉得老子当然能看到有的作用,有的作用是普通人都能看得见的,老子是在讲更高级的道理,空的作用是好多人看不见的。老子用房子的空间比喻社会事物上的空无,比如在人际关系上的空无,其实就是你为他人腾出来的空间,有利于别人的发挥,而你却在一旁默默地之美。你为别人营造出了的这个空间叫什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系统空间,只有系统才具有为事物营造空间的能力,而自己甘空间的边界材料。系统的空间是为大家活动提供的舞台,而能营造这个空间的人才是大智慧者,也才是大赢家。系统的触手要素的作用是剧烈的,而它的空间中运行却是复杂多变的,也是柔弱的。所以,用系统思维去解释老子的理论是最合适不过了,能把那些深奥难懂的道理解释得形象具体而又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