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庄子的十大谜团

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

 

 

不少人认为,庄子本身也存在矛盾和悖论。关于庄子,有十大谜团,我们一一探究。

 

 

一、为何眼睛最冷,而心肠最热?

 

 

“眼冷心热”,正是庄子知人论世、待人处世的一个基本特点。

 

 

宋朝朱熹就认为庄子的眼睛穿透力很强,事事看得开,可却只说不做,不肯动手。

 

 

何故?与庄子的境地有关。

 

 

庄子活在热腾腾、血淋林的人间世,苦闷地求索、绝望地挣扎;而他并不想一头扎进去,便采取了不即不离、相对超脱的游世态度。

 

 

唯其如此,才能看到红尘乱象,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

 

 

庄子说,人之所以有感情,是因为知识不够,因此主张以理化情。而在闻一多看来,《庄子》中洋溢着“一个哀怨的‘情’字。”

 

 

怎么理解?只因这“情”不同。

 

 

对一般人心目中的七情六欲,庄子认为应该合理控制;

 

 

对摒弃了矫揉造作的、自在自然的情感,庄子认为可以有且应该有;

 

 

而对于生命的存在方式,就像他妻子故去,他“鼓盆而歌”,便是以理化情。

 

 

三、真的“顺其自然”吗?

 

 

庄子一面奉行“顺人游世”,一面对态度坚决,岂非矛盾?

 

 

这里涉及庄子的处世观,核心在“保性全生”。

 

 

庄子之所以远离旋涡,推辞之聘、辞去小吏之职,是为了避险,为被动的不得已。

 

 

而“不将不迎”、行为委顺,则是他主动的选择,意在安时处顺,摆脱困累。

 

 

四、为何有“儒家”的痕迹?

 

 

魏王曾问庄子“何先生之惫邪?” 引发庄子“士有道德不能行”“非遭时也”…一番生不逢时的议论。

 

 

如果是道家,则行与不行全在自己,为何有此感叹?

 

 

后世有三种观点:

 

 

一说庄子由儒入道,还有某些儒家的痕迹;一说,可能是庄子个别所阐述;一说,庄子只是弃仕而不是弃世,因而救世之心未泯。

 

 

五、保持自己,还是忘记自己?

 

 

庄子提出“顺人不失己”、“不以物害己”,反对“丧己于物”,又在多处提出“忘己”、“大同而无己”、“虚己而游世”。

 

 

这是否矛盾?还要从“己”的意义上说。

 

 

在庄子笔下,“吾”是破除我执、与道合一的自己;“我”是与自然真我背离的自己。

 

 

不失去自己,是要拥有自己的内在人格世界;忘记自己,是一种万物大同、忘却自我的精神境界。

 

 

六、一面说死生有命,一面强调养生?

 

 

庄子一方面说“死生,命也”,人不能干预,认为古代真人对生死都是自由来去的。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注意、反复强调保身、全生、尽年。

 

 

是否对立?和认知的境界有关。

 

 

在庄子看来,生命要追求自然,而自然,便是不因外在戕害而中断,这样也才能“知之盛”。

 

 

但他同时认为,生与死是同一的,不过是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化,最终同归于“道”。

 

 

明了生死的本质,与珍惜生命的存在,并不矛盾。

 

 

七、“道”可言,还是不可言?

 

 

庄子一方面怀疑甚至否定语言表达的有效性,说是“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任何具体言说,都会使“道”受到损害或遮蔽。另一方面,在《庄子》一书中,“道”出现了353次。

 

 

有人这样为庄子“辩解”:《庄子》一书用的多是寓言、卮言,属于诗性语言,已经超越了普通语言的逻辑根性和工具本性。

 

 

这并没什么可辩的,任何人要表达思想,都不能不借助语言,但也不能因此否定语言在表达思想方面,的确是有欠缺的。

 

 

八、认为辩论没必要,却屡屡辩论?

 

 

庄子认为“辩无胜”,辩论没有必要,因为世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切割,没有“正”,何必要争一个“正”?

 

 

这一点,无解。

 

 

庄子和惠子之间,无时无地不在辩论与争执,应该说,庄子只针对他人,而独“遗漏”了自己。

 

 

所以不少人认为:“庄子本身也存在矛盾和悖论”。

 

 

九、无心艺术,为何归于艺术?

 

 

庄子对文学艺术是鄙薄的,无心为文,只想论道。然而他的文章上启诸子、下开百代,成为文苑奇葩。

 

 

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庄子以文学写哲学、以诗入思、以艺进道,正是由于他的“法天贵真”、“自然流露”,才能在不期然之间,获得文学艺术上的极高成就。

 

 

十、庄子是前古典,还是后现代?

 

 

一方面,老子崇尚上古“至德之世”,质疑知识、科技,向往文明社会之前敦厚质朴的自然状态。

 

 

然而,他的虚无主义、神秘色彩;他强烈的批判精神、反常规的哲学立场;他反对权利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又与后来西方后现代哲学不谋而合。

 

 

或许,正是这些矛盾,成就了一个身处红尘、力求超脱的鲜活的庄子。

 

 

内容据《逍遥游 庄子传》;图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