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
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 先秦时期,儒家是百家学者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学派。 秦代“法为教”,吏为师。 汉初,黄老受尊,儒学一度低迷。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策略,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学术界。 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
基本特征 儒家内部无论在政治观点上还是在哲学观点上都存在着分歧和对立。 但两千多年来,作为一个学派,它有其共同的特点:①孔子这位伟大的大师,以自己的言行为最高标准。 ②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 ③弘扬仁义为行为准则。 ④维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伦理关系。
儒学的创立和发展因其早期成员以“儒”为职业而被称为“儒”。 近代有学者认为,“儒学”的前身是古代为贵族服务的巫术、史学、朱学、占卜等。 在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动乱中,“儒学”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因为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所以他们用“相礼”作为谋生的职业。 按照这种观点,春秋末期的“儒”是指以礼为业的知识分子。 孔子早年是儒家。 他除了精通养生、死亡礼仪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礼、乐、射、车、书、数六艺。 三十四岁那年,蒙一子和南宫静树前来学习礼仪。 此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乐教礼乐,弟子三千人,精通六艺的,七十人中就有两人。” 这就形成了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 后人称之为“儒家”。
战国时期儒学的分化与发展.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政治上倾向保守,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倾向。 他虽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命运观念,但注重人事,不信鬼神。 孔子的思想有很多方面,儒家弟子对孔子也有不同的理解。 孔子死后,形成了子张儒、子思儒、颜氏儒、孟氏儒、七调氏儒、忠良氏儒。 孙氏儒学和乐正氏儒学。 他们之间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儒家。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理论。 在哲学上,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命运观。 然而,天的个人神性元素被去除,并被赋予了道德属性。 他关注人性问题,主张自然之善,认为仁、义、礼、智源于自然; 人生的最高理想是通过奉献和智慧达到通达天道的境界,即达到天人相通、万物皆备的境界。 荀子继承了孔子思想重人事轻鬼神的一面,强调天人之分,提出了“主宰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他提出了人性恶论,强调了加工改造人性的重要性。 荀子批评道家、墨家、法家、名家以及儒家的一切流派。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两派的代表。 他们各自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方面发展了儒家思想。 除了孟子、荀子之外,战国时期还有一些儒家学者解读《易经》,编纂《周易》。 《易传》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生灭永恒的变化之中,变化的基础在于宇宙阴阳刚柔的相互作用。 由于孟子、荀子、《易传》等诸家代表的发展,儒家成为先秦的杰出学派之一。
秦汉时期儒学的变迁 在秦朝和汉初,儒学没有被统治者所利用,受到压制,一度消沉。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思想,摒弃百家争鸣,独尊儒术。 儒学再次兴盛。 此后,中国思想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道家、法家、阴阳思想逐渐与儒家融合。 儒家思想成为以孔孟思想为基础,融合其他学说的思想综合体。 儒家思想已成为广大知识分子的总称。
汉代儒学以读经、阐释、注释、辩经为主要任务。 汉代儒家经典可分为古代经典和现代经典。 古今经典不仅文本不同,对待经典的方法也不同。 现代经典有很多“很奇怪的意义和奇怪的理论”; 古代经典有许多详尽的章句训诂。 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出于政治需要,他主张天人相生论,认为天是主宰自然和人间的人格神,阴阳五行的变化是德、罚、赏、罚。天罚。 他的哲学以儒家命运观和阴阳五行思想为基础。 结合。 后来迷信真味(见真味研究)。 汉代儒家将儒家伦理思想系统化为三纲五纲,长期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汉代,其他儒家学者如扬雄、桓谭、王充、钟长通等人批评了董仲舒等人的天人相交论和迷信谶语。
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学术地位
两汉经典存在形式繁琐、内容杂乱等诸多缺点。 到了魏晋时期,它衰落了,被玄学所取代。 玄学一般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但这并不排除儒家思想在玄学中的重要地位。 玄学的发展依赖于汉代儒家经典。 王弼注释《周易》、阐释《论语》、何晏着《论语》等等,这些都是玄学家对儒家经典进行形而上改造的努力。 儒家主要经典《易经》与《老子》、《庄子》合称为三玄。 形而上学所讨论的存在和起源问题虽然来自老庄,但与《易传》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魏晋玄学时期,儒学得到显着发展。 它一扫汉代儒家经典的复杂性,消除了经典中的天人感应等神秘成分,大大提高了抽象思维水平。
唐代中叶至北宋初期儒学的复兴,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由于统治者的推动,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一些知识分子使信佛、学佛成为时尚,儒学在思想界的地位受到影响。 唐代中叶,韩愈提出了从尧、舜、禹、唐、文武、周公到孔孟的儒家“道系”,与佛教法系相抗衡。 他认为“放老比兴墨害处更大”。 继承儒家传统是我们的责任。 柳宗元虽“自幼喜佛”,认为富国之言“与孔子无异”,但他也“以弘扬尧舜孔子”为己任。 北宋初期,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石阶等人不断弘扬儒学,最终复兴了儒学。
新儒学的兴起与发展 正统儒学思想到北宋中叶发展成为新儒学。 新儒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它起源于北宋周敦颐、张载、景程镐、程颐的发展,由南宋朱熹完成。 新儒家以儒家思想为骨干,批判佛教、老家思想,将中国古代哲学推向新的高峰。 理学根据对世界起源的不同回答,可分为三派:一派以气为宇宙本体论;一派以气为宇宙本体论;一派以气为宇宙本体论。 人们把理性作为宇宙的本体论; 又以心为宇宙本体。 以齐为主体的学派,以张载为代表。 他提出“太虚即气”,“气不能止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止散而为太虚”,秉承了气的一元论。 然而,张载的人性思想却含有很大的唯心主义成分。 理性派以程颐、朱熹为代表。 他们认为万物由理气所生,理先于气,理为根本。 由于成朱学思想严谨完整,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 以心为主体的流派,就是庐王派。 陆九渊认为心即是理,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鲁王派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在明中叶以后达到顶峰。
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都有,LZ,选一个吧~
孔子谦虚好学,不耻于提问。 ——选自《论语》。 《公冶长》
三人同行,必为我师。 ——选自《论语·叔而》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 这就是知识。 ——选自《论语·魏征》
见到有德行的人,就想到他;见到有德行的人,就想到他; 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己。 ——选自《论语·礼仁》
孟子“以德服人,施行仁政”和“人性本善”
民为重,国为次,王为次。
【译文】(对于国家而言)人民的地位是最高贵的,其次才是国家。 君主的地位应该轻于人民和国家。
民政事务不能拖延。
【原文】关心群众是最紧迫的任务。
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人民挨饿,野外也有人饿死。 这就是野兽吃人的方式。
【译文】如今你的厨房里有薄皮肥肉,你的马厩里有强马,但人民却面无表情,饿死的尸体横躺在野外。 这等于是被某个有权势的人领导了。 野兽来吃人。
恭人不辱人,俭人不夺人。
【译文】尊重他人的人不会侮辱他人,俭朴的人不会掠夺他人。
桀、周失去天下,也就失去了人民;桀、周失去了天下,也就失去了人民; 当他们失去了人民的时候,他们也失去了他们的心。 得天下有其法:得其民,则得天下;得其民,则得天下;得其民,则得天下;得其民,则得天下。 得其民则得天下;得其民则得天下;得其民则得天下。 得民心,得民心;得民心,得人心;得民心,得民心。 如果你赢得了他们的心,你就会有一个办法:你想要什么就与他们一起收集,而不是对他们做你想要做的事。
【译】桀、周因为失去了民心而失去了天下; 他们因为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而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得天下有一个办法:得民心,则得天下;得民心,则得天下;得民心,则得天下。 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就赢得了人民的拥护;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就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有一个方法可以赢得民心:为他们收集他们想要的东西; 他们不会把任何你讨厌的东西放在他们身上,仅此而已。
贤明的君王管理人民的财产,使人民能够侍奉父母,养育妻子,让人民在福年吃饱,在凶年不死。
【译文】明智的君主在决定人民的财产时,一定要保证人民能够赡养上层的父母,下层的妻子儿女。 顺年丰衣足食,逆年也不会饿死。
用你自己的想法,而不仅仅是书本
不相信“书”,比根本没有“书”要好。
【译】要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根本没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