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安(重阳宫)碑刻
金庸的武侠小说与其他武侠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一般都有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能够将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精髓融入到人物情节中,不留痕迹。 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看,金庸小说涉及的宗教内容相当多。 有的涉及宗教人物或宗教史实,有的则通过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的变化,多方面阐释宗教的精神内涵。 如果说《射雕英雄传》侧重于表现佛教精神,《射雕英雄传》侧重于表现儒家精神,那么《射雕英雄传》显然侧重于表现道家精神内涵。 《射雕》和《神鹰》两部作品从人物设定的角度,诠释了道教全真派人物的历史故事。 然而,除了马玉这个人物的行为和气质与历史人物相似外,其他人物及相关事件与历史事实有很大出入。
我们以《神雕侠侣》和《神雕侠侣》两部作品为例,回顾一下小说中的重阳宫和全真教主要人物,看看金庸先生是如何解读全真教的历史和人物的与历史事实相符。 有什么不同啊。
一、重阳宫简介
在金庸小说中,重阳宫既是神圣庄严的道观,又是全真武术的发源地。 在这里,武林英雄云集又散,恩怨云集,正邪较量,是非矛盾产生、激化并最终化解,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武侠故事,充满浓浓的武侠传奇色彩。 。
然而,历史上的重阳宫却是全真教徒的净化之地。 最初,王重阳在终南县柳江村建庵修道。 他崇尚纯洁、朴素,只是一间茅草屋。 后来马、谈、刘、丘等人重建重阳庵,取名祖亭(又名祖庵)。 那里只有三四间茅草屋,周围都是土墙。 金成安三年(1198年),王处一将祖庵改名为灵虚观。 蒙古军攻打陕西时,灵虚寺被烧毁。 蒙古被金朝灭亡后,校长尹志平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恢复了全真祖庭。 公元1238年,李志昌上书将灵虚寺改为重阳宫,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宫殿区东起捞鱼河,西至赣榆河,南至终南山,北至渭水。 一时间极为繁荣。 当时第一座道观。 小说中的重阳宫位于终南山上,地势十分险峻,宫殿楼阁重叠。 这些与晋末元初重阳宫的史实完全不符。
金庸笔下与重阳宫有关的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火烧重阳宫”,这不禁让人想起1226年灵虚寺被烧毁的史实。虽然全真祖庭在历史上也经历过灾难,与小说中描述的有很大不同:
首先,肇事者不同。 小说中说的是蒙古王子火都。 这个字是金庸先生发明的。 事实上,对于烧毁重阳宫的凶手,并没有明确的记录。 只能笼统地说,他们是蒙古军队。 《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云:“大丙戌年间,北兵入秦川,百姓惊恐,逃往南山。道士皆入水洼,唯师父不肯。”去……没几天,洛兵就到了,灵虚宫化为灰烬,君子也被杀了。”
其次,纵火的原因不同。 成吉思汗野心勃勃,想要称霸中原,肥沃的关中平原自然也在他的征服之列。 由于蒙古军在攻城初期奉行烧杀抢掠的政策,重阳宫地处终南山麓平原,距离长安很近,所以必然会受到重阳宫的影响。注定的。 小说中所写的重阳宫被烧毁的原因是极其荒唐的。
第三,监护人不同。 蒙古军烧毁重阳宫(当时称灵虚寺)时,保护道观的道士就是宋明义。 据《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记载,宋明义是马玉的弟子。 马丹阳死后,回到关中,居住在祖宫,为尊宅。 蒙古军入陕西时,不肯逃入山中,与灵虚观同归于尽。 这与小说中的描述完全不同。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小说对火烧重阳宫存在“误读”现象。 首先是时间严重错位。 后面是重阳宫,前面是灵虚寺。 烧的是灵虚寺,不是重阳宫; 二是人物颠倒。 灵虚寺被烧毁的时候,马钰和王处一已经去世了。 丘处机住在燕京长春宫,次年去世。 当时守护祖庭的人是马钰的弟子宋明义。
2、道教全真教历史人物再现
金庸小说在描写道教全真派人物时,有两种倾向:一是基本遵循史实,二是很少关注甚至完全忽视史实。 前者体现在马钰、丘处机身上,后者主要体现在王重阳、孙不二、尹志平身上。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金庸小说中马钰、丘处机、王重阳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一)马钰
马玉是小说中正面描写的全真教人物。 他出现时的外貌特征是:“这个人穿着很奇怪,头上扎三个髻,身材高大,道袍一尘不染。” 这个描述是有根据的。 《简续编》卷一记载马玉的衣着:头三髻,夫三髻,上三“吉祥”字,为祖宗所忌。 他因为师父的缘故才戴上它,所以很多人称自己为“三吉山东”。 可见,王重阳死后,马钰的着装以三髻为特点,象征着老师的名字,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小说中马钰的性格和行为都体现了王重阳“以无为为中心”、“内外兼修”的教诲。 小说后半段他在隐居中修行,这与历史上崇尚清静无为、主要精力集中于个人修行的马钰是一致的。 金庸对于马玉形象的描写并不多,但却代表了金庸对于正派宗教人士的理解。 他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形象,同时也成功地诠释了全真教。
(二)丘处机
小说中,丘处机是全真七子中唯一一个最有血有肉、最有个性的人物。 金庸形容他是一位忠义怒气、慷慨豪迈、武功高强的道士。 他性急,又侠义,恨恶如仇,有强烈的济世精神和慷慨的英雄气概。 金庸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显然借鉴了历史人物丘处机的坚忍、善良、自强不息的精神。 因此,小说中的丘处机与历史人物丘处机在精神气质上有相似之处。 但即便如此,差距依然巨大:
1、历史上,丘处机是全真龙门派大师,文化底蕴深厚。 他是继承和发扬王重阳事业的重要人物。 他一生著作颇多,其诗歌作品在金元之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但在小说中,丘处机只是一个侠义勇敢的战士。
2、丘处机是和平主义者。 一言止杀,慈悲他人,救世救民。 这是概括和描述丘处机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的最好的话。 1220年,他不远万里觐见成吉思汗,为的是拯救中原人民免遭屠杀。 成吉思汗询问仙道,丘处机回答说清心寡欲,敬天爱民。 成吉思汗非常尊重他的坦率。 丘处机返回中原后,成吉思汗派骑兵护送,并赐给丘处机虎符印,封他为仙人,封他为太师,并嘱咐他“统领天下僧人”。 丘处机和弟子们借助虎符印,拯救了中原大地的大批百姓。 然而,小说却极其淡化了丘处机西游这一极其相关的史实。 反而凸显了他以武力反抗的特点。
3. 历史上的丘处机有着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他似乎预见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 金宋元之际,以诗、医、道三艺闻名于世的丘处机,是各方竞相拉拢的对象。 他感谢宋朝不给钱,接受了元朝的任命,这为全真教今后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机遇。 作为宗教人物和大师,丘处机的政治态度与孟远接近,但他无法真正站在任何政治势力一边。 丘处机本质上与宋金元政府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和睦相处,互相尊重。 这也是全真派和谐思想的体现。 然而,在金庸小说中,丘处机总是以宋朝公民的身份教导徒弟抗金杀敌,这与历史有很大不同。
(三)王重阳
小说中,王重阳武功天下第一,但金庸并没有对王重阳进行正面的描述,而是用周伯通、丘处机的话来突出和夸大王重阳。 作者对王重阳进行侧面描写,并不是为了省墨,而是为了让这个人物更加神秘和传奇。
金庸笔下的王重阳虽然是道士,但他实际上是一位热心世事、一生为抗金事业而奋斗的民族英雄。 他的为人和事迹并没有表现出多少道家思想的践行者。 金庸将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描述为这样一位野心勃勃的反金义士。 这是小说家的说法,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
1.历史上的活死人墓并不奢华。 据刘祖谦《终南山重阳祖仙迹记》记载:“师傅在南市村挖地道,封高数尺,名‘活死人墓’,并种一株海棠。”于各角落,曰:‘日后,令天下教风为一家,住此三年,归真。 由此可见,南市村的活死人墓确实很小。 可以一个人挖,然后自己填。 。 绝对不是《射雕英雄传》中描述的那样。
2、历史上,王重阳是否有抗金义举,已无从考证。 根据元初诗人商廷《提干河遇仙宫》中的“调整英雄姿态,乘时或割据”等句,王重阳在女真人入侵中原时表示反抗刘裕立大齐称号。 尚霆生活的时代与王重阳的时代相距不远,他的服役经历也让他对王重阳的所作所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清末《长春道教源流》证明王重阳起兵抗金兵,也是取材于尚挺的诗。 然而,仅仅依靠这首诗来推测王重阳是否有任何实质性的抗金事迹,最终证明是不够的。 因为关于王重阳是如何抗金的,历史上并没有更明确的记载。 其次,王重阳本人及全真七祖的著作中并无相关证据和资料。 相反,根据他的传记资料,王重阳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名门望族。 他自幼就是一位儒生。 曾参加伪齐组织的科举考试,落第。 后弃文习武,考中武举。 从这些经历来看,王重阳与金政权的关系似乎还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身为宋人,壮年时弃家弃地,沉迷于饮酒。 他的反抗也许是深深埋藏在内心深处的。 小说中的王重阳与历史相去甚远。 这是因为历史上的王重阳是:少年时“有文有武”,但“受天命文武双全,故以大热入道”。 中年以后,他一生致力于创立全真道教,宣讲道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