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崇尚进取的人生,而道家则更加超然开明。 因此,给人的印象是儒家是世俗的,道家是世俗的,但事实并非一定如此。 老庄都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但他们更多地表现为批评家,与孔孟不同。 孔孟在追求人生成功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一种超然的、开明的心态。 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信仰“道”的人,推崇“道”,向往“道”。 甚至在他们的理想常常无法实现的时候,他们甚至产生了漂洋过海、远离尘世的想法。
孟子还主张:“有志者,则利民;无志者,则修身而为世人所见;贫者,则为己所用;大者,则为己所用”。 ,你将为世界带来好处。” 孔孟矛盾的心态和灵活的态度,是他们世俗道德缺失、生活不断贫困的结果。 他们不得不在未实现的社会现实中采取一种自我调节和心理准备。 在这一点上,他们与老、壮是一样的。 在经过历史选择而逐渐稳定的文化格局中,儒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强化和凸显,而孔孟原本超然灵活的心态则有意无意地逐渐淡化甚至消除。 忘记了; 相反,道家式的世俗情怀被淡忘,而凸显其超然性和悟性方面,从而使道家在世人心目中仅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道家思想主要用于应对逆境和生活。 它在进展中起着调节和缓冲的作用。 总之,原始的老庄孔孟与历史塑造的老庄孔孟应该区别对待。
人们常常认为道教重视天道,轻视人事。 现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道教虽然善于思考天道,其主要特点是讲天道、讲哲学,但它仍然要落实到政治、社会、生活中。 《老子》五千字中,主要篇幅仍然是关于社会、政治、生活。 有的直接讲社会、政治、生活,有的从天道、哲学引入社会政治、生活,有的从社会政治、生活完善天道。 和哲学; 即使他们只谈论天道和哲学,他们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天观的基础和对社会、政治和生活的哲学指导。 正是因为道家关注社会、政治和生活问题,提出了与儒家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才能够在这个广阔的领域与儒家产生互动和补充。
人们常常把老子视为隐士的代表,简单地将道教与隐士等同起来,认为隐士是一群逃避现实的人。 这种看法也是不准确的。 隐士是指拒绝与当权者合作的学者。 老子长期担任周的“藏史保管者”,一生为官。 他晚年才“见周衰而去”。 因此,老子被归为隐士并不合适。
至于隐士逃避现实的普遍观念,这也是不准确的。 隐士隐居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志向”。 他们没有忘记这个世界。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社会,胸怀世界。
庄子就是这种隐士的典型。 庄子自己说:古时所谓隐士,不是藏身而不见,不闭言而不言,不藏知而不表。 这是不对的; 如果它注定要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它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若非有缘,传遍天下,则根深蒂固,平和。 这就是生存之道。
由此可见,隐士的“隐藏”只是为了“等待时机”。 他们并不是逃避现实,只是他们对现实的看法和对待现实的态度不同。 批判时事、反思传统、批判世俗,是隐士关心社会的独特方式。 隐居是他们成为社会批判意识主要承载者的必要条件。
儒家的忧患意识常常为人们所称道。 当人们想到古人的忧患意识时,人们常常将其归结为儒家思想。 似乎只有儒家才有忧患意识。 其实,道家也有忧患意识。 儒家和道家各有各的关切,两者的价值观不能相互替代。 儒家的忧是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道家的忧是对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
老庄思想最深刻的一点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初期,他们敏锐地看到了文明的负面影响,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对策,那就是用自然主义来纠正文明的弊端。它。 并纠正人类行为中的偏差和错误。
老庄基于自然主义价值观的忧患意识,是站在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因此,他们的观点与儒家不同。 他们提出和思考的问题往往不适合现代人类。 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启蒙价值,这也是为什么道教受到当今世界各国学术界和思想界普遍重视的原因。
对于道教的不争,一直以来存在着很深的误解。 形容道家无争最常见的说法就是“以无争为争”。 这样,不争就成了一种迂回的斗争,成为一种与他人斗争的特殊方式。 这种观点由来已久。 朱熹曾说:“吾心最恶,不与人争,故争深”。
事实上,老子、庄子从来不把不争作为求胜的手段。 在他们眼里,不斗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不战而屈人之兵”。 应该像水一样,“不战而利万物”,而不是以不战作为求胜利利的策略。
道教为什么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 因为减少物欲,顺其自然,不强求,不与人竞争,可以减轻自己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使人际交往更加融洽。人际关系宽松和谐。
至于“以不争为争”,则是后世对道家不争思想的发展和实践运用。 与此后的意义相比,老庄的卜子属于“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而后者则属于“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为老子本人增添了后来的解释和运用。 或者《老子》的文字不恰当。
与“不争”类似的是老子的“以柔克刚”,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将其等同于“以柔克刚”。 “以弱胜强”中的“胜利”一词在这里的意思是“优于”或“战胜”,而不是“征服”或“克服”。
弱是老子非常推崇的一种品质和价值,因为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 “人生时弱,死时强; 植物和树木都很弱。 生则软而脆,死则枯。”因此,弱标志着新的生命、生机和发展的未来,而强则是衰落、没落、失败的标志。因此,有“物老则老”之说。 “强则亡,弱则生”,“树强者必折”,“强则死,弱则生”。
正是由于对弱者优点的观察,老子总结出了“以弱胜强”的名言,希望人“守柔”就是保持弱小,延缓甚至避免成为强者,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尽可能长时间。 另外,道教崇尚弱的价值,这与“不战”相同。 它还具有缓解个人生存压力、帮助人们和谐相处的意义和社会功能。
至于“以柔克刚”,则是后人将“以柔克刚”作为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的发展和运用。
然而,这样一来,“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就下降到了“技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 虽然“以柔克刚”往往效果很好,成为人们经常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但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 只能证明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笼鸡近汤锅有食,野鹤无食天地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