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季羡年、王泰、盖宽、景远都是《儒林外史》中非常特殊的人物。 其中,王冕仅在第一章中被揭露,而且是以正史中的王冕形象为原型。 季许年、王泰、盖宽、景远都是出现在第五十五回的“奇人”。 这五幅图像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是作者刻意安排的。
1. 儒家传统美德
这五个字都能体现一定的儒家传统美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孝顺。 例如,王冕在第一章中写道:
他的母亲做针线活并供他在乡村学校读书。 转眼三年,王冕已经十岁了。 母亲当面叫住他,说道:“儿子!我不是故意耽误你的,只是你父亲死后,我成了寡妇,只有人出去,没有人进来,我老了。” ,而且柴米都贵了。这年头,一件旧衣服,一些旧东西都被当了卖了。我只是靠着给别人做点针线活挣的钱。我怎么养活你的学费?现在我已经没办法,只好雇你住在隔壁房间,牛,你每个月能从他那里拿到多少钱,而且还有现成的饭菜吃,明天就走吧。 王冕道:“妈妈说的也对,我坐在学校里无聊,不如去那里吧?他家放牛,比较愉快。我想读书,还是可以带几本书去的。”读。” 当晚就达成了一致。
面对可怜的丧偶母亲,王冕没有抱怨母亲让他辍学放牛的事。 相反,他安慰母亲说:“坐在学校里觉得无聊,还不如去他家放牛呢。” ,可见他的孝心。 又如景远所写的第五十五章:
朋友问他:“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雅的人,你为什么要做你的工作?为什么你和一些学校的人相处不好?” 他说:“我也不想成为一个优雅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的气质相似,所以他们经常互相学习。至于我们的卑鄙行径,那是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读书是真的吗?” ,识字,当裁缝会玷污它吗?再说了,学校里的那些朋友还有别的见识。,你怎么肯跟我们在一起?现在我每天都能找到六七分银子,当我有足够的时候吃饭,弹琴,写字,一切由我来决定。我不贪图别人的财富,也不服侍别人的容貌。如果天空不眷顾你,你会不会幸福?而地球却没有照顾你?” 听了他的话,他的朋友们不再对他有好感了。
面对父亲和祖辈留下的裁缝这一“廉价职业”,景远宁愿朋友瞧不起他,“不与他亲近”,也不愿跻身儒家“高雅”行列,但他还是想坚持下去。 这既是对社会的讽刺,也是对传统儒家孝道的继承。
2. 诚信。 在儒家文化中,除了积极为官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不屈服于黑暗统治,尤其是压迫人民的统治。 这从孔子对于“陪臣治国”的态度就可以看出。 而王冕等人也有这样的气节。 例如,王冕在第一章中写道:
王冕没有走多远,立刻就回家了。 秦先生走过来,对他抱怨道:“你刚才太坚持了,他是一个县长,你怎么这么怠慢他?” 王冕道:“爸,请坐,我告诉你,县令仗着魏素他想折磨这里的老百姓,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我何必对付这样的人呢?可他这次回去了,他一定会告诉魏素的。魏素这么害羞,他会生气,说不定会跟我吵架。。现在我告别了父亲,收拾行李,去别的地方躲一会儿。 ……但是我妈妈在家,我不能放心。
王冕对魏素、石知县等恶吏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又如纪仙年所写的第五十五章:
时雨时的孙子一走出屏风,季枭寒就当着他的面喊道:“你是什么人?竟然敢叫我写!我不贪你的钱,也不仰慕你的权势,我也不想借你的钱。” 光,你竟然敢叫我写!”他大声吼道,把石先生骂得没声了,低着头走了进去。那纪年念骂了一阵,就回到了天界寺。
当御史让他题词时,他从来没有阿谀奉承。 而是大声咒骂,明确表示自己“不贪你的钱,不慕你的权,不借你的光”。
3、以人为本。 王冕等人虽然没有当过官,但他们的思想却蕴含着深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看看第一章写的是什么:
武王曰:“吾为粗人,今见儒先生,觉功利观已荡然无存,在江南,仰慕大名,今前来探访,请教。”求指点,浙江人久了,怎么会造反呢?” 征服他的心?”王冕道:“陛下是一位睿智而有远见的人。 不用说,村民都这么说。 如果以仁义服人,谁会不满,不只是浙江呢? 如果以武力征服别人,浙江人民虽然弱小,但义气就不会受到侮辱。 “你没看到方国珍吗?” 武王叹了口气,点头称赞。
朱元璋问王冕政治,王冕回答说“仁义服人”。 这是儒家思想中仁、义、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又如第55章写盖宽:
盖宽道:“爸爸,‘世事有好有坏,人名誉有相争。’ 我有钱的时候,穿的衣服得体,仆人也整洁,和这些亲戚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更是相配了。他们的房子,他不介意我,我自己也觉得恶心。至于我父亲说的那些受过我好处的人,他们都是穷人,他们必须还钱!现在他已经去了一个富裕的地方,他也愿意来找我!我要是去找他,白白惹他们生气了,那该多好玩啊!
不仅描写了人间的严酷,“世间有冷暖,人的容貌有高低”,也从万民皆仁的事实中体现了盖宽的善良。受过盖宽恩宠的,都是穷人。 这种仁慈的深度,就是儒家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五人都具备儒家的传统美德,堪称儒家学者。 同时,这也是吴敬梓对失落美德的呼唤。
2、道家隐士思想
乱世儒家主张积极救亡,因此孔子一生走遍天下。 即使遭遇昌举、揭东、解语等人的冷嘲热讽,他也从未放弃过入世的倾向; 而道家主张消极隐逸,所以庄子何根本不把惠子的宰相之位放在眼里。 这是名门望族惠子始终无法理解的事情。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等五人是典型的隐士。 而且,他们的隐居并不是为了寻求“南下的捷径”。 我们来看看王冕在第一章中是怎么说的:
从此,时常传出朝廷致函浙江布政司征召王冕为官的传闻。 起初他没当回事,后来渐渐说得太多了。 王冕没有通知秦先生,而是私自收拾行李,连夜逃往会稽山。 半年后,朝廷果然派了一名官员,拿着圣旨,带领着许多身穿彩缎的人,来到了秦老一家之主的面前。 只见秦先生八十多岁了,头发光亮,手里拄着拐杖。 官员行礼,秦先生便到草堂里坐下。 那官员问道:“王冕先生在这个村子里吗?现在皇帝赐他参军之职,那官员特意来此奉旨。” 秦老道:“他虽然是这里的人,但已经消失很久了,是时候了。” 秦先生奉上茶,领着官员来到了王冕家。 他打开门,看到房间里堆满了黄瓜,去路也被罗勒挡住了。 他知道自己已经离开很久了。 官员叹了口气,带着圣旨而归。
王冕隐居会稽山,不透露姓名。 后来,他得病去世了。 邻居们凑了一些钱,将他埋葬在会稽山麓。 这一年,是秦老一手终于回国的一年。 可笑的是,近来文人雅士谈论王冕时,都称他为“从军王”。 王冕为何当过一日官?
王冕为逃避仕途而隐居。 他还隐居于会稽山后,“不留名”,可见他是一位真正的隐士。 又如王夫人所写的第五十五章:
众人大惊,想拉王夫人去喝酒。 王夫人笑道:“天下哪有杀雅琪这么高兴的事啊!我杀了雅琪,心里好高兴啊,还有酒菜呢!” 说完,她头也不回地笑了起来。 刚去。
与国手们的狂妄和世俗心态相比,王泰只在乎“杀了雅琪,心情无比愉悦”。 这也是道家思想下真正隐士的体现。 而这种隐逸的思想,正是作者对黑暗统治的反向嘲讽。
3.贫困与贫穷
王冕等人最突出的共同点就是日常生活的贫困和仕途的贫困。 贫穷和贫困是相辅相成的。 如上所述,王冕等人既有儒家的气节,又有道家的隐逸思想,因而仕途不佳。 这是他们在特定时代的无奈选择。 而生活的贫困也由此而来。 对于他们五人的贫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出身贫寒——王冕因父亲早逝而贫困,纪显年“自幼无家可归,失业”,景远是一名裁缝,靠着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收入。几代人都没有积蓄; 二是家产衰落——王太太“她的祖上是三牌楼卖菜的,父亲穷了,就卖掉了所有的菜园。他从小最喜欢的游戏就是围棋,后来父亲去世了,他没有办法谋生。” 关公也以类似的方式从富到穷。
这两种贫穷无非是吴敬梓的讽刺——无论你出身如何,只要不与官场交往,最终都会陷入贫穷。
综上所述,王冕等五人存在的意义在于吴敬梓对现实黑暗政治的批判和对传统美德的弘扬。 这对于当今社会的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