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三月十六江淮广源王诞认识佑民显圣而家国共祀

明·朱元璋所立五岳四渎神号碑

四渎,东渎大淮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南渎大江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风俗通义·山泽》引《尚书大传》、《礼三正记》说:“渎者,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民陵居,殖五谷也。江者,贡也,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淮者,均,均其务也。济者,齐,齐其度量也。”

从周朝开始,四渎神就作为河川神的代表,由君王来祭祀。《礼记·祭法》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并在全国各地修庙祭祀,据《风俗通义·山泽》记载,祭祀河神的庙在河南荥阳县,河堤谒者掌四渎,礼祠与五岳同;江出蜀郡前氐徽外岷山,入海,庙在广陵江都县;淮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庙在平氏县;济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沮,庙在东郡临邑县。

淮河之神

资料图

淮河,古称淮水,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其下游经淮阴、涟水入海。道教崇拜的淮水神有两个,一是上古神 话传说中的淮水之神,神名无支祁;一是秦汉以后崇拜的四渎水帝之一的“淮渎长源王”(《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十),又称“长源广济王”,神名唐裴说。

上 古神话传说中的淮水之神为无支祁,《铸鼎余闻》引《淮阳记》按《古岳渎经》载:“禹治水,三至桐柏山,乃获涡水神名无支祁,喜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 远近,形若弥猴,缩鼻高额,青驱白首,金月雪牙,头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若倏忽之间,人观之不可久,禹授之童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 田,乌木田不能制,授之庚辰,庚辰能制,颈脾柏,于是木魅水灵,火妖石怪,奔号丛绕以千数,庚辰以戟逐击,连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泗阴,锁龟山之号, 淮水乃安流注于海。”

秦以后将淮水入国家祀典,《史记·封禅书》记载:“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水曰济、曰淮。”

黄河之神

资料图

黄河水神是四渎水帝之一的“河渎灵源王”(《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十),从殷王朝开始,国家就对河神极为重视,每岁祭 祀,并立庙祀之,而到春秋战国时,这种现象异常活跃,秦汉以后河神称为河渎。《史记·封禅书》云: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水曰河,祠临晋。《汉书·郊祀志下》称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河于临晋,使者持节侍于祠,淮泰山与河岁五祠。《旧唐书·礼仪志四》称唐玄宗天宝六年 (747年)封为“灵源公”。《宋志·志八》称宋二宗康定(1040-1041年)元年诏封河渎为“显圣灵源王”。《元史·顺帝纪》称元至正 (1341-1368年)十一年加封河渎神号“灵源神佑宏济王”。

河伯是河神比较统一的称呼,其记载最初见于《楚辞》、《庄子》、《山海经》等书中,为中国南北地区普遍信仰的河神,流传极其广泛。

魏晋·《真灵位业图》将河伯列为太清右位,称河伯是得道之人所补。《酉阳杂俎·前集》描绘河伯的形象称河伯人面,乘两龙,一曰冰夷一曰冯夷,又曰人面鱼身。 《历代神仙通鉴》卷二:“冰夷一名冯夷,人面蛇身,潼乡提首人,尝入华阴服八石,得凌波帆水之道。北居阳汗陵门之山,与蜚廉互相讲术。初探从极之渊,深入 三面仞,师玄冥大人学混沌之法。起而见有神鸟吸水洒空,施化为雨水。冰夷及置食水滨,时时招引,系熟为伴,可置怀袖,名曰商羊,是鸟生于有巢氏,特采雨露 之精,能大自小,吸则勃海可枯,施则高原可没。相传其曾助黄帝与蚩尤作战。

宋大观年间,黄河先后三次“变浊为清”。先在乾宁、保平两地分别 出现持续一天的河清现象。大观二年(1108年)冬,陕西同州(今大荔)韩城、郃阳之间,黄河变清,“其袤百里,其久弥月”。黄河变清,宋人识为瑞象,徽 宗(赵佶)诏遣尚书往祭。尚书请示修饰韩城河渎庙,皇帝赐币券以经费用。政和二年秋工成,赐“灵源”为号。京兆(今西安市)知府陈振撰写碑文记述河清及修 庙事宜。

长江之神

资料图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的沱沱河,曲折流向东南。上游称为通天河。由通天河直达到四川省宜宾市间,称为金沙河。从宜宾市到江苏省扬州市之间,才正式称为长江。扬州以下,又称为扬子江。长江流经中国的、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自治区,由上海吴淞口入海。

道教信仰的长江之神,即四渎水帝之一的“江淮广源王”(《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十)。然人们信仰长江之神,只是信仰长江的某一段,言长江某段自某江神主之。不过这些地方性江神同样受到帝王的重视,并得到了皇帝的封号和赐庙。其中某些地方性江神,只管辖长江某一段的风雨波浪。这些江神中比较著名的有奇相、湘君、湘夫人、屈原等。

奇相,江神之一,《索隐》引李善注《广雅》云:“江神谓之奇相。有关的记载有晋郭璞《江赋》奇相得道而宅神,乃协爽于湘娥。”《茶香室四钞》引宋张唐英《蜀杌》云:“时大霖雨,祷于奇相之祠。唐英按右史,震蒙氏之女窃黄帝玄珠,沈江而死,化为此神,今江渎庙是也。”《铸鼎余闻》卷二引《轩辕黄帝传》亦云:“蒹氏女奇相,女窃其元珠,沈海去为神。上应镇宿,旁及牛宿。”《正义》、《括地志》云:“江渎祠在益州成都县南八里,秦并天下,江水祠蜀。”《华阳国志》云:“蜀守李冰于彭门阙立江神祠三所。”《茶香室四钞》卷二〇称江渎之神,唐封广源公,宋封广源王,元封广源顺济王。

湘君湘夫人,江神之一,其所辖只在湘江。是神信仰甚早,据《山海经·中山经》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晋郭璞注云:“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也。”汪绂注曰:“帝之二女,谓尧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相传舜南巡,崩于苍梧,二妃奔哭之,陨于湘江,遂为湘水之神,屈原《九歌》所称湘君、湘夫人是也。”《索隐》引《江记》亦云:“帝女也,卒为江神。”后王逸《楚辞》注曰:“尧二女,坠湘水之中,因为湘夫人也。”

长江三水府 长江三水府为上水府马当,中水府采石,下水府金山,其信仰始于唐代。《文献通考·郊社考》二三称三水府神在伪唐保大中,封上水府马当为“广宁江王”,采石中水府为“济远定江王”,金山下水府为“灵肃镇江王”。《宋史·礼志五》又称宋真宗诏封江州马当上水府,“福善安江王”,太平州采石中水府,“顺圣平江王”,润州金山下水府,“昭信泰江王”。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又云:“今称三水府官者,起于唐保大中,上水府马当,中水府采石,下水府金山,皆有王号。宋因加封爵祭告。”

屈原,屈原是明代以后信仰的江神之一,是人们出于对屈原的怀念而祀之。《月令广义·岁令一》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曰:“江渎,楚屈原大夫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封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广源顺济王。”

济水之神

资料图

济水,又称渡河,泅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其故道本过黄河而南,东流至山东,下游为黄河所并,与黄河一齐入海,只有河北发源处还存在。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定陶)北,又东至于菏(菏泽),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道教崇奉的济神在秦时就被列入祀典,名楚伍大夫,号“清源汉济王”。(《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十称其为“济渎清源王”)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曰:济渎,楚伍大夫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清源汉济王。《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七引《酉阳亲俎》:平原县西十里,旧有杜林。南燕太上末,有邵敬伯者,家于长白山。有人寄敬伯一函书,言:“我吴江使也,令吾通问于济伯。今须过长白,幸君为通之。”仍教敬伯,但于杜林中取树叶,投之于水,当有人出。敬伯从之,果见人引出。敬伯惧水,其人令敬伯闭目,似入水中,豁然宫殿宏丽。见一翁,年可十,坐水精床,发函开书曰:“裕兴超灭。”侍卫者皆圆眼,具甲胄。敬伯辞出,以一刀子赠敬伯曰:“好去,但持此刀,当无水厄矣。”敬伯出,还至杜林中,而衣裳初无沾湿。果其年宋武帝灭燕。敬伯三年居两河间,夜中忽大水,举村俱没,唯敬伯坐一榻床,至晓着履,敬伯下看之,床乃是一大鼋(一曰龟)也。敬伯死,刀子亦失。世传杜林下有济神冢。

四渎的祭祀至汉·《汉书·武帝纪》建元(前140-134年)元年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祀。”从汉宣帝开始正式列四渎神入国家祀典。《汉书·郊祀志下》称宣帝神爵(前61-前57年)元年制诏太常曰:“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 事,以四时祠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旧唐书·礼仪志四》称唐天宝(742-756年)六年封河滨为“灵源公”, 济渎为“清源公”,江滨为“广源公”,淮渎为“长源公”。《宋史·礼志八》称宋仁宗康定(1040-1064年)元年诏封江滨为“广源 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滨为“清源王”。《元史·祭祀志五》则称至元(1264-1295年)二十八年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为“灵源弘济王”,淮渎为“长源博济王”,济渎为“清源菩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