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张廉夫大师道家妙手也

我是张廉夫,字静如,号乐山,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今江西省高安县)人。我生于汉文帝九年庚午七月初十(公元前171年),当时我正处于科举考试,我的文学才华出类拔萃,一等秀才不在话下,后来我官至上大夫,时年22岁。但由于惹怒了一些权贵人物,我毅然辞去官职,开始精研玄学,并投身于终南山修行数载,游历天下名胜。后来我来到崂山,在今太清宫附近筑起茅庵自食其力,并继续修行。之后我返回江西,居住在鬼谷山,时常来崂山,游历东海名胜。虽然我已年逾百岁,但依旧容颜不老,精神矍铄。至于我的结局,众说纷纭,后事无从得知。在我所处的时代,玄学研究非常普遍,宫廷中从皇帝到官员都以精于玄学为荣,而我作为一名才子,更是在当时的玄中独领风骚。但随着掌握更深层次的玄义,我渐渐厌倦官场,最终选择弃官入道。在道教发展史上,确实有不少著名道士曾是仕途上的佼佼者,例如汉代将军钟离权、唐代进士吕岩、李哲玄、唐代光禄大夫张果和南宋武举王重阳等人。对于我来说,我也在年轻时官至上大夫,但随着玄学研究的深入,我渐渐感觉名利如粪土,悟出了人生短暂的道理,因此选择弃官修行。与此同时,我所处的时代玄学研究之风也极为盛行,这也促使了我更加投身于道教的研究。在弃官后,我先是前往终南山修道,随后开始游历各名山大川。直到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我来到了崂山现在的太清宫游览区。在这里,我率领众人连续两三年的时间,相继建造了“三官庵”和“三清殿”,这些建筑比汉武帝的“建明堂”还要早45年,成为了崂山历史上首批道教庙宇。因此,崂山道士们尊称我为“开山始祖”。这段历史过程对于通玄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深挖玄义,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我曾在终南山学道数载,得到了优秀的师傅,最终成就了我的道行。接着,我开始云游各名山大川,直到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我来到了崂山现在的太清宫游览区。在这里,我和我的信徒一起连续两三年时间,相继建造了“三官庵”和“三清殿”,这些建筑比汉武帝建明堂还早了45年,成为崂山历史上首批人工建造的道教庙宇,因此在崂山,道士们都尊称我为“开山始祖”。我的崂山道教功绩可不仅仅是这些,我还屡次南下北上,来往于中华大地的各处道教庙宇之间,推进了各地道教经书典籍、经韵曲牌的交流,并且丰富了崂山的道教典籍。在西汉昭帝始元二年丙申(前85),我委托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主持庙事,自己则前往江西鬼谷山三元宫潜修,当时我已经是85岁高龄了。然而,这之后,我仍多次往返于大江南北,以近百岁的高龄,这样的交通相当不便利的时代,面对着这样的困难,我仍然坚定地前行。我的崂山道教功绩可不仅仅停留在开创庙宇上,我也曾多次前往中华大地的各处道教庙宇之间,推进了各地道教经书典籍、经韵曲牌的交流,并且丰富了崂山的道教典籍。在西汉昭帝始元二年丙申,我委托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主持太清宫的庙事,并自己回到江西鬼谷山三元宫潜修,在这时,我已是85岁高龄了。此后,我多次来到崂山,为崂山道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建设庙宇的同时,我也栽植各种树木,成为崂山地区有史可考的人工植树开创者,我亲手种下的两株桧柏至今生长状况良好,成为崂山古树之冠。此外,我的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等弟子也相继主持太清宫的庙事活动,在他们的努力下,太清宫的道士数量逐渐增多,到达了九十余人的规模,这是相当可观的。总的来说,我得以成就这一番事业,都离不开我夙兴夜寐、孜孜不倦的汗水与奋斗,只有坚定的信仰,执着的精神,不惜付出一切的力量,才能在当时由人工修建的条件下,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